第262章 她不是实验品,是钥匙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晨光未亮,城市还在沉睡。

  陆昭坐在书房,窗帘半开,夜与昼的边界模糊不清。

  电脑屏幕泛着冷光,映在他眼中,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水。

  视频再次播放。

  画面粗糙,像素崩解成一片片跳动的雪花,但背景音清晰得诡异——低频水流回响,缓慢而规律,如同某种生物在地底呼吸;其间夹杂着金属共振,短促、高频,像是钟摆敲击铁砧,又似机械齿轮在黑暗中悄然啮合。

  他听得出来,这不是自然声。

  “不是管道漏水,也不是风压变化。”陆昭低声自语,指尖轻点耳机,“频率稳定在18.7赫兹,接近人体神经共振阈值……能诱发轻微眩晕和记忆错乱。”

  这声音,是设计过的。

  他调出城市基础设施声纹数据库,输入特征波形。

  系统开始比对,进度条缓慢爬行。

  窗外天色渐白,却不见阳光,只有阴云压城,空气闷得令人窒息。

  三小时后,提示音响起。

  【匹配成功:相似度93.4%】

  目标锁定——城西废弃第三污水处理厂。

  陆昭放大卫星地图,红点落在一片荒芜之中。

  厂区轮廓残破,杂草蔓生,主楼外墙裂痕如蛛网蔓延。

  他目光微凝,随即调取十年前“11·23连环杀人案”的地理轨迹图。

  两个红点,静静相连。

  一个是当年最后一名受害者被发现的地点——旧工业区桥洞下;另一个,正是眼前这座污水处理厂。

  五公里。

  步行约四十分钟,骑车二十分钟。足够完成转移,也足够掩盖痕迹。

  “这不是随机选址。”陆昭盯着屏幕,声音压得很低,“是回归起点。”

  十年前,父亲陆振华曾带队调查过这片区域,因证据不足被迫撤出。

  档案记录中只有一句潦草备注:“现场无异常,排除关联性。”可如今再看,那场“无果而终”的搜查,更像是被人精心引导的结果。

  手机震动。

  沈清来电。

  她站在警局档案室外的走廊尽头,身后是层层监控盲区。

  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来,冷静却不容忽视:“昨夜‘白塔指挥官’李承泽以‘案件复盘’名义调取了‘11·23案’原始物证清单。”

  陆昭眼神骤然收紧。

  “包括一份从未公开的文件——《实验体转移预案》。”

  “预案?”他重复这个词,舌尖仿佛尝到一丝铁锈味。

  “内容加密,但我看到了编号前缀:RED-EYE/00-TRN。”沈清顿了顿,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”

  意味着,“零号”并非唯一。

  也意味着,当年的实验体转移,并非终结,而是分流。

  陆昭沉默片刻,忽然问:“他在找什么?”

  “或者,”沈清的声音更冷了些,“他在确认谁?”

  两人几乎同时得出答案。

  他在确认,“零号”是否还活着,是否仍在掌控之外。

  书房陷入短暂寂静。远处传来第一声鸟鸣,却被厚重乌云吞没。

  “警方不能介入。”陆昭终于开口,“一旦备案,信号就会泄露。韩明远的人潜伏在系统各处,哪怕一个IP查询,都可能惊动他们。”

  “所以你打算私自行动?”沈清语气不变,却已听出他的决定。

  “不是私自。”他站起身,关掉屏幕,“是绕开程序正义,去碰真正的真相。”

  傍晚,一辆印有环保稽查标识的越野车驶入城西荒地。

  轮胎碾过碎石,发出刺耳摩擦声。

  厂区大门锈蚀不堪,铁链垂落如死蛇。

  苏婧出现在门房窗口,手里拿着巡检日志,脸色冷淡。

  “这里已停运十年,无水电供应,不接待访客。”她说得干脆,眼神却不自觉扫过两人证件。

  陆昭递上伪造公文,语气平稳:“市局联合环保署突击检查地下水污染样本,你是值班人员?登记姓名工号。”

  她迟疑了一瞬。

  那一瞬,陆昭注意到了。

  她左手腕内侧,一道细长疤痕,呈月牙状,边缘微微凸起——与“红眼计划”外围成员皮下植入标记的位置完全一致。

  不是巧合。

  他是从父亲日记里看到的:所有参与外围支持的人员,都会接受微型神经感应器埋植,位置统一在左腕尺动脉上方两指处。

  失败者会被清除,幸存者留下这道疤。

  而她还活着。

  “我没有工号。”苏婧收回手,迅速拉下袖口,“但上级通知过会有检查,你们可以进,但限时四十分钟,且不得进入主控室。”

  陆昭点头,不动声色。

  沈清跟在他身后,低声传音:“她在发信号。”

  果然,就在他们通过闸机时,苏婧悄悄按下了袖口按钮,动作隐蔽,却没能逃过陆昭眼角余光。

  她在传递信息。

  给谁?

  地下?

  陆昭没有揭穿,反而配合地走向废水沉淀池方向,嘴里说着采样流程,实则不断观察四周环境。

  厂区死寂,连虫鸣都没有。

  风吹过断裂的输水管,发出呜咽般的空响。

  但他们越往里走,陆昭越确定一件事:

  这里的安静,太刻意了。

  没有老鼠,没有霉味,甚至连蜘蛛网都少得反常——说明近期有人清理过。

  主控室门锁已坏,玻璃碎裂。

  他推门而入,灰尘扑面,仪表盘全黑,电线被整齐剪断,显然是人为断电。

  可当他靠近中央通风口时,忽然停下脚步。

  一丝气流,极细微,拂过颈侧。

  冷的。

  来自下方。

  他蹲下身,打开手电筒照向通风管道深处。

  铁栅栏积满灰,但底部边缘有擦拭痕迹,像是不久前有人进出过。

  “老赵。”他低声对着耳机说,“帮我接通卫星热成像,扫描整栋建筑地下结构。”

  “正在接入。”老赵的声音从另一端传来,“等我十分钟。”

  陆昭站起身,环视这间废弃的控制室。

  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厂区结构图,大部分区域被打叉封禁,唯独地下三层标注了一个红色三角符号,旁边写着两个字:

  禁区。

  地下三层的铁门被推开时,发出一声沉闷的呻吟,仿佛自深渊中苏醒的喘息。

  空气骤然变得粘稠,混杂着消毒水与金属锈蚀的气息,还有一丝极淡、几乎难以察觉的腥甜——那是脑脊液在干燥后留下的气味。

  陆昭蹲下身,指尖轻触铁门边缘一道新鲜的刮痕,宽度恰好与医用担架轮轴吻合。

  他眯起眼,脑海中已勾勒出画面:凌晨两点,无牌货车悄然驶入检修通道;数人抬着裹覆黑布的担架,穿过废弃排水隧道;目标未死,但深度昏迷,需维持颅内压稳定……这不是抛尸,是转运。

  “他们还在运行那个系统。”他低声说,声音像从齿缝间挤出,冷得没有温度。

  沈清站在他身后半步,目光扫过隧道尽头那扇紧闭的铁门。

 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包侧暗袋——那里藏着一支微型录音笔,随时准备记录一切异常。

  但她知道,真正的证据不在声音里,而在沉默之中。

  老赵的声音忽然切入耳机:“热成像确认了,地下三层有持续热源,面积不大,约三十平方米,温度恒定在22.3℃。不像设备散热,倒像是……生命维持系统的余温。”

  “有人活着。”小林补充道,她在越野车中远程接入厂区旧监控备份,“凌晨两点零七分,一辆无牌照厢式货车经西侧塌陷路段驶入,车牌被电磁干扰遮蔽,但红外捕捉到了轮廓——车型与十年前‘红眼计划’后勤运输车一致。它停靠在B7检修口,停留三十八分钟,随后原路返回。奇怪的是……”她顿了顿,“离开时车体重量增加了至少四百公斤。”

  陆昭站起身,拍去手上的灰尘。

  他的视线落在铁门角落一处不起眼的排水孔上,那里残留着一滴近乎透明的液体。

  他取出便携试剂棉签轻轻擦拭,试纸边缘迅速泛出淡紫——阳性反应,确为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物。

  不是偶然泄漏,是疏忽。再精密的计划,也总会留下呼吸的痕迹。

  他推开门。

  密室内部陈设破败却有序。

  仪器蒙尘,电缆如藤蔓缠绕地面,中央一台老式显示屏竟仍在运行,幽蓝光晕映照四壁,跳动着一行行日志:

  【记忆共鸣测试 - 第14轮】

  受试者编号:K-09

  心理锚点激活:成功(关键词“父亲”“火光”)

  人格适配度:87.6% → L7β协议触发条件达成

  陆昭走近操作台,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。

  这系统不该还能运行。

  除非……有定时唤醒程序,或是远程指令注入。

  他按下空格键。

  屏幕闪烁,随即播放一段音频文件,未经压缩,原始而清晰——

  “启动L7β协议,目标人格适配度达标,准备植入‘影首’意志残片。”

  那声音扭曲变形,却仍能辨认出属于谁:白塔指挥官,李承泽。

  沈清瞳孔微缩:“他们在复制某种意识?”

  陆昭没回答。

  他的目光已被墙角吸引过去——一只老旧储物柜正微微震动,像是内部有东西在撞击。

  他缓步靠近,猛然拉开柜门。

  空无一人。

  只有一张对折的纸条,从柜顶缝隙滑落,飘至脚边。

  他弯腰拾起,展开。

  字迹稚嫩,用铅笔写就,力道不稳却异常清晰:

  “救我……我知道你爸是谁。”

  远处,传来脚步声。

  由远及近,节奏稳定,皮鞋踩在混凝土上的回响,在封闭空间中层层叠叠,如同钟摆逼近终局。

  沈清迅速扑向主控屏,切断电源。

  最后一瞬,荧光熄灭前,陆昭看见日志末尾跳出的新条目:

  【外部访问检测:TRUE】

  【身份匹配度分析中……】

  【提示:欢迎回家,继承者。】

  寒意顺脊椎爬升。

  他将纸条紧紧攥入掌心,转身低语,声音轻得像一场预兆:

  “她不是实验品……她是钥匙。”
  http://www.hlys.cc/44907/400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