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龙中文网 > 现代都市:开局破解连环碎尸案 >第270章 我拿自己当饵,钓的是你的真心话
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

第270章 我拿自己当饵,钓的是你的真心话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凌晨三点,城市陷入最深的寂静。

  安全屋内,一盏台灯在墙上投下昏黄的光晕。

  陆昭坐在桌前,轻敲键盘,屏幕幽光映在他眼底,如同深渊里的火种。

  三份文档并列打开,标题分别是《记忆适配日志·版本A》《版本b》《版本c》,内容迥异,却都精准地模拟出一个“正在被改造”的心理轨迹。

  版本A写着:“我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理念。意识进化不是背叛过去,而是超越血缘的继承。父亲错了,他守着陈旧的正义,最终被时代碾碎。”语气冷静、理性,甚至带着某种解脱般的释然。

  版本b则充满挣扎:“我不确定自己是谁了。昨晚梦见父亲站在雨里,他不说话,只是摇头。可楚教授的声音在我脑子里越来越清晰……他说得对吗?牺牲真是必要的吗?”字里行间透出动摇与痛苦,是典型的心理解离初期征兆。

  而版本c,最危险的一份——

  “我已经准备好了。只要能终结这一切混乱,我可以成为他们需要的样子。程序闭环……也许本就是宿命。”

  陆昭盯着这三段文字,仿佛在凝视三个可能的自己。

  他没有犹豫,将版本A上传至警方内网的测试端口——一个本该无人访问的废弃模块,专用于系统压力测试。

  随后植入追踪程序:一旦有人下载,GpS定位即刻激活,并同步启动行为画像分析模型,反向解析其近期活动轨迹、通信频次、设备连接记录。

  这是陷阱,也是探针。

  “你真要这么做?”耳机里传来“幽灵通讯员”低沉的声音,像从井底浮上来的雾气,“一旦触发,数据流会暴露你的位置特征。他们会知道你在观察。”

  “那就让他们知道。”陆昭轻声说,嘴角勾起一丝近乎冷酷的笑意,“让他们觉得,我已经入套了。”

  上传完成的瞬间,系统提示音轻轻响起。

  【文件已部署|监控启动|静默模式oN】

  陆昭合上电脑,靠向椅背,闭眼深呼吸。

  房间里只剩下空调低鸣和心跳的节奏。

  他在等,等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共振开始回响。

  上午十点,警局走廊。

  阳光斜切过玻璃幕墙,在地面拉出长长的光影条纹。

  陆昭站在饮水机旁,手机贴在耳边,声音不大,却足够让隐藏在通风口、门框缝隙中的微型拾音器捕捉到每一个音节。

  “……对,我觉得老师说得对。”他语气缓慢,像是刚从一场长梦中醒来,“有些牺牲是必要的。我爸要是懂这个,也不会死得那么没意义。”

  话音落下,他自己都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椎。

  这句话像一把刀,割开了十年来他小心翼翼守护的底线。

  可他知道,必须割。

  只有足够痛,才显得真实。

 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才传来沈清压抑而克制的声音:“陆昭,你现在的情绪状态很不稳定,别做决定。”

  “我只是……想通了。”他低声说,仿佛在说服自己,“也许他从来就不是英雄。只是一个不肯放手的执念者。”

  挂断后,他没有回头,只是将手机放回口袋,脚步平稳地走向办公室。

  他知道,此刻已有无数双眼睛透过电子屏幕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。

  两小时后,“幽灵通讯员”发来加密简报:

  【异常事件确认|楚教授办公室,编号p-07废弃激光打印机于12:03突然激活|持续运行87秒|扫描空白纸张三张|能耗曲线符合‘红眼计划’摩尔斯码回传协议】

  破译结果紧随其后:

  “目标进入第二阶段诱导区,启动‘共鸣唤醒’预案。”

  陆昭盯着这条消息,瞳孔微缩。

  来了。

  他们真的相信了。

  他们以为他已经动摇,即将归顺。

  而“共鸣唤醒”——正是“红眼计划”中用于激活潜伏认知程序的关键步骤,通过特定语言刺激、情感冲击与环境暗示,引发受试者深层记忆共振,使其主动接受预设身份。

 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,真正的共振,从来都不是单向的。

  下午四点,心理学会大楼七层。

  陆昭再次踏入那间熟悉得令人窒息的诊疗室。

  楚教授站在生物反馈仪旁,白大褂整洁如初,笑容温和得像一位慈父。

  “你能主动来,我很欣慰。”他说,手指轻抚仪器面板,“深度催眠评估,是自我觉察的第一步。”

  陆昭点头,躺上诊疗椅,任由电极贴片贴上太阳穴与手腕。

  但他腕间的传感器早已伪装成普通皮肤监测设备,实则实时记录楚教授的语音频率、语调波动与脑波反射信号。

  “最近失眠严重。”他闭着眼,声音疲惫,“总做同一个梦。父亲死亡那天晚上……我记得救护车灯是蓝的,可为什么我梦里全是红的?”

  诊疗室内一片安静。

  楚教授缓缓坐下,目光落在监护屏上跳动的波形线,然后轻声道:“颜色是情绪的投影。红色代表觉醒前的阵痛。你梦见它,是因为你的意识正在挣脱旧壳。”

  就在他说出“觉醒”一词的刹那,陆昭腕上的传感器捕捉到一组异常数据——楚教授的a脑波骤升至13.8hz,持续4.2秒,属于典型的强烈认同反应。

  这种生理表现,通常只出现在极端信念被确认时。

  更关键的是,空气净化器内的隐藏麦克风录下了一句几不可闻的低语:

  “他已经开始共振了。”

  陆昭依旧闭着眼,呼吸平稳,仿佛沉入梦境。

  但他的大脑已在飞速运转。

  三份日志、一次通话、一场催眠——所有线索正悄然收拢,织成一张逆向的心理罗网。

  他们以为他在坠落,其实他在攀升。

  而真正的名单,还未浮现。

  晚上八点,城市西区的档案馆早已闭馆,唯有地下二层的数字化调阅室还亮着一盏冷光。

  沈清站在权限终端前,指纹验证通过的“滴”声在空旷中格外清晰。

  她输入一串加密编号——“心启教育中心·情感锚定项目”,系统迟疑三秒,弹出警告框:【该档案受《特殊科研监管条例》第14条限制,仅限授权人员查阅】。

  她眼神未动,指尖却已插入随身U盘,一段伪装成系统补丁的破解程序悄然运行。

  防火墙如沙堡般坍塌,六份尘封十年以上的学员档案逐页浮现。

  林婉儿的名字赫然在列,标注为“实验组A-3”。

  但她的编号并非唯一。

  A-1:陈默,2009年入组,结案记录显示其于2011年因“突发精神分裂”退役警员身份注销;

  b-2:周砚秋,现任市局刑侦支队副队长王振邦的直属助理,档案中标注“认知重构成功,进入观察期”;

  其余四人,或死于意外车祸,或长期住院失联,无一例外都曾在“红眼计划”启动前后出现短期失忆、人格解离症状。

  沈清的手指停在屏幕上,寒意自指尖蔓延至脊背。

  她迅速调取警方内部人事数据库交叉比对,确认周砚秋近三年参与过七起重大命案侦办,其中三起正是陆昭协助调查的悬案。

  而王振邦……是当年“11·23案”结案报告的签署人之一。

  “他们在体制内部埋了人。”她低声自语,声音轻得像风吹过纸页。

  她不敢多留一秒,将全部资料压缩加密,附加一段只有陆昭能解读的隐写信息:“如果你成了他们的人,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告你。”发送完毕后立即格式化U盘,销毁访问痕迹。

  离开前,她最后扫了一眼镜中倒影——那个冷静理智的律师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真相灼伤却仍不肯退后的女人。

  同一时刻,安全屋内,陆昭收到邮件。

  屏幕幽光照亮他半边脸庞,明暗交界处,嘴角缓缓扬起一丝笑意。

  “好,那我就永远不做他们的人。”

  他没有回复,而是打开本地加密硬盘,将三天来收集的全部数据整合:楚教授催眠时的脑波异常曲线、激光打印机摩尔斯码破译记录、三份伪造日志的反向追踪路径、以及从“幽灵通讯员”处获得的“红眼计划”早期通讯残片。

  他把这些统一封装进一个名为《镜面报告》的压缩包,设定凌晨一点自动发送至沈清、老赵、“幽灵通讯员”三方邮箱。

  手机关机,信号切断。

  陆昭穿上黑色风衣,驱车驶入夜色。

  山路蜿蜒向上,两侧林木如沉默的守卫。

  他在副驾驶座椅下安装微型震动记录仪,只要车辆静止超过十分钟,便会通过预设频段向“幽灵通讯员”发送求救信号。

  接近山顶时,他拨通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。

  电话响了两声,接通。

  “老师,”他的声音沙哑,带着疲惫与决绝,“我想通了。我不是要查清过去……我是要成为未来。您愿意……亲自教我吗?”

  听筒那端陷入长久沉默,山风穿过峡谷,卷起枯叶拍打车身。

  就在陆昭几乎以为线路中断时,一道低沉、苍老的声音传来:

  “你终于来了。”

  远处,山路拐角,一辆黑色轿车缓缓亮起车灯,如同黑暗中睁开的眼睛,不疾不徐地驶向山顶。

  观景台边缘,风势渐强。

  陆昭站在栏杆旁,望着那束逼近的灯光,握紧了口袋里的录音笔。

  而在那辆车内,楚教授坐在后座,深灰色风衣裹身,膝上放着一只老旧皮箱,边角磨损严重,锁扣锈迹斑斑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4907/408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