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李秀兰的“妇联”
推荐阅读:
都市极品医神叶辰
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
叶辰夏若雪
重生成为超级财阀
我的谍战岁月
直播算命太准,国家请我出山
我在大明长生久视
我行走江湖那些年
柯南:猫猫和酒厂不得不说的故事
王爷,王妃貌美还狠凶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冬日的午后,阳光难得地透出几分暖意。在林家新居那间宽敞明亮的客厅里,气氛与往常的安静不同,多了几分女性特有的活络与暖意。七八个来自老四合院的妇女围坐在一起,有的手里拿着针线在纳鞋底,有的在学着糊精致的纸盒,有的则只是捧着热茶,专注地听着。这是李秀兰组织的“妇女学习互助小组”的一次定期活动。
自从到街道办工作,尤其是分管妇女工作后,李秀兰的目光便更多地投向了那些像曾经的她一样,被困于家庭琐事、缺乏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的妇女们。老四合院是她最熟悉的地方,那里的妇女们,各有各的辛酸与无奈。秦淮茹的隐忍,三大妈的琐碎,后院二大妈的精明与空虚……她都看在眼里。
她深知,单纯的物质帮扶只能解一时之急,更重要的是唤醒她们内心的力量,给她们一个互相支持、学习成长的平台。于是,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职务便利,悄然将原四合院里那些愿意走出来、渴望改变的妇女们组织了起来。
她没有给这个小组起什么响亮的名字,妇女们私下里却习惯地称之为“李主任的妇联”,或者干脆就叫“秀兰姐这儿”。
小组的活动内容很实在。有时是李秀兰给大家读读报纸,讲解一下最新的国家政策和妇女权益相关的法律条文,让这些平日里只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,也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。有时是请来街道有经验的手艺人,教大家一些新的编织、缝纫技巧,或者联系一些像糊纸盒、粘信封之类的手工活,让大家能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零花钱。
更多的时候,这里是一个可以放心倾诉、互相出主意的安全港湾。
“秀兰主任,”三大妈放下手里的活计,叹了口气,“我们家那口子,您也知道,就知道算计他那点工资,买个菜都要报账,这日子过得真憋屈。”
李秀兰没有直接批评阎埠贵,而是温和地说:“三大爷节俭是好事,但家里开销该有的也得有。回头我让街道的老王,就是那个会理发的,去你们院搞个义务理发,也省得你们为这点钱闹心。过日子,两口子得多商量。”
秦淮茹也鼓起勇气,小声说起婆婆贾张氏最近的刁难和指桑骂槐。
李秀兰拉着她的手,轻声安慰:“淮茹,你的难处,大家都知道。你现在能自己挣点钱,腰杆就要硬起来。婆婆那边,该尽的孝心要尽,但无理的要求,也要学会委婉地拒绝。咱们女人,不能一味地忍气吞声,也得有自己的主意。下次她再那样,你就说街道正在评‘五好家庭’,邻里和睦是重要一条,让她也为孩子们想想。”
她的话既有同理心,又给出了具体的、可行的建议,还巧妙地借用了“政策”和“评比”这类贾张氏畏惧的东西作为武器,听得秦淮茹连连点头,心里亮堂了不少。
就连一向不怎么合群、只关心自家得失的二大妈,在这里听到别家媳妇抱怨婆婆偏心、儿子不争气时,也会偶尔插几句嘴,发现自己家的烦恼并非独一份,心里反而平衡了些,甚至还能给别人支点小招。
李秀兰就像一位沉稳睿智的大家长,耐心地听着每个人的烦恼,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如今的政策视野,为大家排忧解难,调和矛盾。她从不空谈大道理,说的都是接地气、能操作的家常话,但每一句都说到了这些妇女的心坎里。
在这里,她们不再是某某的媳妇、某某的妈,她们可以暂时放下家庭的负累,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倾听、被尊重、被赋能。她们从李秀兰身上,看到了一个女性除了相夫教子之外,还可以拥有的另一种可能——有知识、有工作、受人尊敬、能帮助他人。
潜移默化中,李秀兰成了这些妇女名副其实的主心骨。家里遇到难事,夫妻闹了矛盾,婆媳起了争执,甚至只是想找人说说心里话,她们第一个想到的,不再是院里的大爷,而是“去找秀兰姐说说”。
这份影响力,是润物细无声的,却深入到了每个家庭的内部。它改变着妇女们的心态和行为,进而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和决策。男人们发现,自己的妻子似乎比以前更有主见了,更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了,家庭关系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趋向稳定。
老四合院的风气,也因为这群“被组织起来”的妇女,而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撒泼打滚的少了,讲道理商量事的多了;背后嚼舌根的少了,互相帮衬的多了。虽然远未达到完美的和谐,但一种积极、向上的力量,正通过李秀兰的“妇联”,在这片传统的土壤里,悄然生根发芽。
李秀兰用她的方式,将政策的温暖与女性的力量,编织成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,稳稳地托住了那些在生活泥沼中挣扎的灵魂,也让自己的影响力,如同那冬日午后的阳光,温暖而有力地照进了老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,每一个家庭。
http://www.hlys.cc/46290/215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