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 林向红的“补习班”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周六的清晨,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桠,在林家新居的院子里洒下斑驳的光点。与平日的静谧不同,今天的小院格外热闹,充满了孩童的喧哗声。五六个半大的孩子,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不等,围着院子里的小石桌坐成一圈,有的趴在桌上,有的挺直腰板,目光都聚焦在坐在石凳上的林向红身上。

  这就是林向红自发组织的“周末补习班”。学生主要是老四合院里那些相熟人家的孩子,包括棒梗、阎解成的弟弟妹妹、后院刘光天刘光福兄弟,还有前院其他几个适龄的孩子。

  这个想法的萌芽,源于林向红几次回老院子时,看到棒梗等孩子在胡同里疯跑、无所事事,或者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。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漠然,以及对未来缺乏想象的迷茫,让已经步入重点高中、见识了更广阔天地的林向红感到一丝忧虑和心疼。

  她想起二哥林向阳常说的,改变未来,要从教育下一代开始。于是,她跟父母和二哥商量后,利用自己周末的时间,把这个小小的“补习班”办了起来。没有强制,全凭自愿,主要就是辅导孩子们做作业,解答疑难,更重要的是,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。

  “红姐,这道应用题我又不会了……”棒梗挠着头,把作业本推过来。他如今上了初中,成绩一直吊车尾,对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。

  林向红接过本子,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,而是耐心地引导他读题,帮他分析里面的数量关系,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打比方。她的声音清脆柔和,讲解清晰,不像学校老师那么严厉,让棒梗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,竟然也跟着她的思路,一步步把题目解了出来。

  “看,你自己也能做出来嘛!”林向红笑着鼓励道。

  棒梗看着本子上自己写出的答案,黝黑的脸上第一次因为学习而露出了点不好意思的笑容。

  辅导完功课,便是孩子们最期待的“故事时间”。

  林向红会合上书本,眼神亮晶晶地开始讲述:

  “我们学校图书馆里,有好多好多书,比咱们胡同口那个书店多多了!有讲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的,有讲古代的人怎么造出那么大的宫殿的,还有讲很远很远的地方,那里的人皮肤是黑色的,住在草原上……”

  “我们物理老师做的实验可神奇了,用一个玻璃罩扣住正在响的闹钟,声音就变小了,那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声音需要空气才能传播……”

  “我们班有个同学,他爸爸是工程师,去南方援建,说那里冬天都不下雪,一年四季都能种水稻……”

  她讲述的大学生活,有趣的科学实验,广阔的地理风貌,还有那些他们从未听过的职业和人生可能,像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,在这些生长于胡同四合院、视野相对狭窄的孩子们面前缓缓打开。

 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,连最坐不住的刘光福也托着下巴,眼睛一眨不眨。他们第一次知道,世界原来这么大,生活除了接班进工厂、在胡同里晃荡,还有那么多不同的样子。知识,原来可以这么有趣,而不是枯燥的课本和繁重的作业。

  林向红不仅讲故事,还会有意无意地引导。

  “棒梗,你力气大,喜欢动手,以后说不定能当个厉害的机械师,就像我二哥那样,能让机器听话。”

  “小玲(阎埠贵的女儿),你心细,画画也好,将来可以学设计,设计好看的衣服或者房子。”

  “光天,光福,你们体育好,好好练,说不定能当运动员,为国争光呢!”

  她给每个孩子都描绘了一种积极的、基于他们自身特点的未来可能性,让他们朦胧地意识到,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,更是为了发现自己,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
  这个小小的“补习班”,效果是潜移默化的。棒梗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少了,虽然成绩提升缓慢,但至少开始愿意坐下来写作业了。阎家的孩子回家后,会主动跟父母说起“红姐”讲的新鲜事。刘家兄弟在外面打架的次数也少了点。

  更重要的是,一种对知识的向往、对更广阔世界的憧憬,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,悄悄埋进了这些孩子的心田。他们看待身边事物的眼光,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。

  林家新居的这个周末小院,成了老四合院下一代接受启蒙、开阔眼界的特殊课堂。林向红用她的知识和热情,温柔地拨动着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。她所做的,或许只是点燃了几簇微弱的火苗,但谁又能知道,这些火苗未来不会成长为照亮他们人生道路的明灯呢?这种对下一代的引导和塑造,其深远影响,或许比任何直接的帮助都更加宝贵。林家改变命运的努力,正在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向着未来绵延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6290/216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