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曙光初现与新的挑战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(起)

  杨业护送着救命的药材,如同携带着一缕微弱的曙光,冲破西北的风沙与潜在的追杀,日夜兼程,终于在狄青伤势再度恶化的临界点之前,赶回了大军驻地。随军御医立刻以这味关键的主药入方,配合其他珍稀辅材,煎煮汤药,小心翼翼地喂入狄青口中。

  接下来的两天,是整个大军营地最为煎熬的等待。所有知情人的心都悬在半空,赵祯在汴京更是寝食难安,每隔一个时辰便要询问一次军中信使。

  终于,在第三日清晨,八百里加急快马带着枢密院的正式文书,冲入了汴京城!

  “报——!狄青将军服药后,剧毒已解,高热已退,昨夜子时已然苏醒!太医言道,将军底子雄厚,只需好生调养月余,便可恢复如初!”

  消息传开,紫宸殿内,赵祯紧绷了多日的脸上,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,忍不住重重一拍御案:“好!苍天佑我大宋!佑我狄青!” 满朝文武亦是纷纷道贺,笼罩在朝堂上空的阴云仿佛被驱散了大半。

  工坊区内,柳七娘接到消息,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。狄青保住,不仅稳定了军心,更意味着“明公”借助西夏外力、试图折断大宋军方支柱的毒计,宣告失败!

  (承)

  狄青转危为安,野牛沟的疑云却并未散去。杨业带回的关于“马贼”实为西夏精锐伪装的情报,如同一声警钟,在赵祯和枢密院高层耳边长鸣。

  “陛下,西夏狼子野心,已昭然若揭!”枢密使钱惟演面色凝重,“其与江南商会勾结,既图我技艺,更怀吞并之志!此次截杀虽未得逞,然其势已成,边患恐将再起!”

  赵祯目光冷冽:“朕知道。狄青还需静养,东南海寇余孽未清,此时并非与西夏全面开战之良机。但,也绝不能坐视其与逆贼勾结,壮大自身!”

  他沉吟片刻,下令道:“传旨边军,加强戒备,严密监视西夏动向。同时,以追查‘失窃图纸’为名,关闭几处重要榷场,限制与西夏的敏感物资交易。朕要让他们知道,觊觎大宋之物,需付出代价!”

  这是一套组合拳,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姿态,也有经济上的反制措施,旨在拖延时间,为大宋内部整顿和新军备建设争取空间。

  而在工坊区,内部的清理和整顿也在悄然进行。张小狗被秘密送往皇城司,进行更深入的审讯,以期挖出那个所谓的“远房表叔”。柳七娘借此机会,对工坊区所有人员进行了新一轮的、更为严格的背景核查和忠诚评估,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安保和物料管理制度。虽然过程繁琐,甚至引起了一些不便的怨言,但为了根除隐患,势在必行。

  (转)

  外部压力稍减,内部清理稳步推进,柳七娘终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,投入到工坊区本身的技术发展和产能提升上。

  新式织机的成功,证明了技术革新的巨大潜力。但柳七娘的野心不止于此。她很清楚,要想真正支撑起一场深刻的变革,乃至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更大风浪,仅靠纺织业是远远不够的。她需要将“工坊区”的模式,复制到更多关键的领域。

  她的目光,首先投向了制约工坊区建设速度,也是未来基建核心的——材料与动力。

  水泥虽然已经成功应用,但其生产依然主要依靠经验,质量和产量不稳定,尤其是煅烧环节,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要求极高,稍有不慎就会报废一整窑。柳七娘召集了所有参与水泥研制的工匠,开始着手制定严格的生产流程和标准,并尝试设计能够更精确控制温度的“阶梯窑”。

  另一方面,无论是织布还是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工业,都离不开稳定的动力来源。目前工坊区主要依赖水力和人力,效率低下且受制于自然条件。柳七娘开始尝试利用汴河的水流,设计建造更大、效率更高的水轮,并萌生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念头——能否利用猛火油(石油)或者煤炭,来制造一种更强大、更稳定的动力机器?比如……简易的蒸汽机?

  这个想法让她自己都感到心跳加速。蒸汽机,那可是工业革命的心脏!但她也清楚,以目前的条件,想要造出哪怕最原始的蒸汽机,也面临着材料、工艺、密封等无数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。

  她将这个宏大的目标拆解成无数个小步骤,从最基础的锅炉耐压测试、活塞密封材料寻找开始,一点点地投入资源进行前期研究和试验。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烧钱的道路,但她愿意为之投入。

  (合)

  就在柳七娘沉浸在技术突破的蓝图中时,被她寄予厚望的“工坊细布”,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爆之后,却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。

  随着产量稳步提升,工坊细布开始大量涌入市场,其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地,迅速挤压了传统土布和部分低级绸缎的市场空间。这引来了汴京乃至周边州县大量传统织户和布商的强烈不满。

  起初还只是私下抱怨,很快便演变成了公开的抵制。一些布庄联合起来,拒绝销售工坊细布;更有甚者,开始散布流言,说工坊细布“用料低劣,不经穿洗”,甚至污蔑其“用了妖法,穿着会招灾引病”。

  虽然《汴京日报》连续刊文辟谣,展示工坊细布的优良特性,但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切身利益受到冲击的恐惧,让这些负面言论依旧拥有不小的市场。工坊细布的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。

  “夫人,那些布商简直胡说八道!我们的布比他们的好多了!”负责销售的管事义愤填膺。

  柳七娘却相对平静。她早就预料到新技术推广必然会触动旧有利益格局,引发反弹。这不仅是商业竞争,更是一场观念之战。

  “光靠说没用。”柳七娘淡淡道,“他们不是说我们的布不经穿吗?那就让他们看看,到底谁更经穿!”

  她立刻想出了对策:举办一场公开的“耐磨对比试验”!在汴京最繁华的街市,同时悬挂一匹工坊细布和一匹市面上最好的同类土布,用同样的机械力量持续摩擦,邀请百姓现场观看,看哪一匹布先被磨破!

  同时,她让王铁匠等人赶制了一批小巧坚固的新式纺锤和织梭,以成本价甚至免费提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个体织户,帮助他们提升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将他们也逐渐吸纳到新的生产体系中来,化敌为友。

  (悬念)

  公开的耐磨试验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,工坊细布以绝对优势胜出,狠狠打击了谣言,销量随之强势反弹。而对个体织户的扶持举措,也开始逐渐瓦解着抵制联盟的根基。

  然而,就在柳七娘以为可以稍稍松一口气时,负责材料研发的工匠却给她带来了一个坏消息。

  “夫人,我们按照您的要求,尝试了多种铁料和铜合金来制作那个……那个‘锅炉’,”老工匠脸上带着困惑和挫败,“可是,只要内部压力超过一定程度,焊缝处或者铸造的气孔处,就……就一定会崩裂开来!我们已经毁掉好几个试验品了。”

  材料强度不足!

  这是柳七娘早就担心的问题。没有合格的钢材和成熟的焊接、铸造技术,她的“蒸汽机之梦”恐怕在第一步就要夭折。

  她看着桌上那个布满裂纹、如同抽象艺术品般的失败锅炉模型,眉头紧锁。难道,真的要被困死在这材料瓶颈之上吗?

  就在这时,之前派往南方处理棉籽后续事宜的管事回来了,除了汇报当地情况外,还带回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荒诞的传闻。

  “夫人,我们在回来的路上,听几个跑南洋的海商说起,在极南之地的莽林里,有一些皮肤黝黑的土人,会用一种红色的、如同石头般的泥土,混合一种特殊的树汁,建造房屋,其坚固程度,竟不亚于砖石!甚至……甚至据说刀砍上去,只能留下白痕?”
  http://www.hlys.cc/46320/172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