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章 技术突破
推荐阅读:
都市之最强狂兵
逆道战神免费阅读全文
重生空间:首席神瞳商女
柯南里的捡尸人
神级愿望系统全领域制霸
四合院:盖世无双何雨柱
神医下山:美女总裁要养我
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
这个谷主不一般
入狱五年,出狱即无敌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波暂时平息,李鸣风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试验区建设中。他深知,无论外界如何评价,最终说话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。而此刻,一个关键的技术突破正在试验区内悄然酝酿。周一清晨,李鸣风刚走进办公室,就接到一个紧急电话。是碳纤维产业园首席科学家赵振华打来的,语气中透着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李市长,成功了!我们成功了!T1000级碳纤维原丝连续化稳定生产试验成功了!”
李鸣风手中的公文包差点掉落,他稳住情绪问道:“赵教授,您说的是真的?确定是连续化稳定生产?”
“千真万确!”赵振华声音颤抖,“已经连续稳定运行48小时,产品质量完全达到设计指标!李市长,我们打破了国外垄断!”
“我马上过来!”李鸣风挂掉电话,立即让秘书取消上午所有安排,驱车直奔碳纤维产业园。
车上,李鸣风心潮澎湃。T1000级碳纤维是航空航天、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关键材料,长期以来被国外巨头垄断。实现国产化并稳定量产,不仅对千湖试验区意义重大,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突破。
到达产业园时,赵振华和团队早已在门口等候。一行人穿过重重安检,来到核心生产区域。透过观察窗,李鸣风看到银色的设备正在平稳运行,一缕缕比头发丝还细的原丝如同银瀑般缓缓流出。
“李市长,您看,”赵振华指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,“这是实时监测的各项参数,全部在最优区间内波动。我们已经连续取样检测了20个批次,性能指标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标准。”
“疲劳测试做了吗?”李鸣风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。碳纤维材料的疲劳性能直接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。
“正在做加速寿命测试,从已有数据推断,完全满足航空应用要求。”赵振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自主研发的聚合和纺丝工艺,比国外同类技术能耗降低30%,成本降低40%!”
李鸣风紧紧握住赵振华的手:“赵教授,感谢您和团队!这是历史性的突破!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谢大家!”
回到会议室,李默风详细了解技术突破的具体情况。原来,研发团队在原有技术基础上,创新性地采用了非对称凝固纺丝工艺,解决了高模量碳纤维原丝在连续生产过程中易断丝、性能不均等技术难题。
“最大的难点在于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,”赵振华解释道,“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建立了工艺参数与产品性能的预测模型,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。”
李鸣风当即指示:“立即启动产业化准备,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。所有相关技术尽快申请专利,包括PCT国际专利。”
“还有一个问题,”赵振华面色转为凝重,“虽然技术突破了,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,还需要解决高端设备的问题。目前国内能够满足精度要求的纺丝设备还需要进口,而国外对我们禁运这类高端设备。”
李鸣风沉思片刻,问道:“我们自主研发设备的可能性有多大?”
“团队已经做了前期研究,理论上可行,但需要时间和投入。”赵振华回答,“至少需要2-3年时间,投入可能在5个亿左右。”
“太慢了,”李鸣风摇头,“国际市场不等人。有没有其他途径?”
这时,一旁的产业园总经理周海插话:“李市长,我了解到江苏有家企业正在研发类似设备,已经接近成功,但缺乏资金进行最后攻关。我们可以考虑与他们合作。”
“可靠吗?”李鸣风问。
“那家企业叫精工科技,创始人是我大学同学,技术实力很强,就是缺资金和市场。”周海回答,“如果他们知道我们有这个需求,应该会很感兴趣。”
李鸣风当即拍板:“立即组织团队去考察,如果技术可行,我们可以投资入股,或者签订独家采购协议,支持他们完成研发。”
安排完设备问题,李鸣风又想到另一个关键环节:“原材料供应能跟上吗?我记得高纯度丙烯腈国内产能有限。”
赵振华点头:“这正是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。我们已经与北方石化合作开发了专用级丙烯腈生产工艺,但成本还是偏高。需要进一步优化工艺,降低成本。”
李鸣风意识到,一个技术突破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他立即部署:“我们要打造从原料到制品完整的产业链。通知招商部门,重点引进下游复合材料企业,形成内循环市场。”
离开产业园前,李鸣风特意去看望了研发团队。在实验室里,他看到许多年轻科研人员正在忙碌,其中不乏刚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。
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博士正在操作精密仪器,赵振华介绍:“这是刘博士,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博士,我们的‘非对称凝固纺丝’理念就是他提出的。”
李鸣风与刘博士握手时惊讶地发现,这位年轻博士的手上布满了细小的伤痕和老茧,完全不像一个海归博士的手。
刘博士不好意思地解释:“在国外读书时我就经常在实验室动手做设备,回国后更是天天泡在车间。搞材料研究,光有理论不行,得亲手摸、亲手做。”
李鸣风深受感动:“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样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科学家,中国的材料事业才有希望。”
回到市政府,李鸣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,部署技术突破后的系列工作:知识产权保护、产业化推进、产业链配套、市场拓展、人才激励...
会议进行中,李鸣风接到省委副书记周明远的电话:“鸣风,听说你们搞出了个大动静?”
李鸣风有些惊讶消息传得如此之快:“周书记,您是指?”
“T1000碳纤维啊!”周明远声音中透着兴奋,“刚才装备发展部的老朋友给我打电话,说你们的技术突破已经在相关领域传开了!这可是个大好消息!”
李鸣风这才明白,是赵振华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学术圈和专业领域内传播开来。他简要汇报了情况后,周明远指示:“这件事意义重大,你们要好好总结,准备详细材料向省委和中央部委汇报。记住,既要充分展示成果,也要保持谦虚谨慎。”
三天后,由国家工信部、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组成的联合专家组抵达千湖,对T1000级碳纤维技术成果进行现场考察认证。
认证过程极其严格。专家们不仅查看了全部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,还随机抽取样品送往北京第三方检测机构复检,甚至现场指定参数要求重新制备样品进行验证。
整整两天的高强度核查后,专家组组长、中国材料学界泰斗陈院士在反馈会上郑重宣布:“经过全面考察验证,千湖碳纤维产业园研发的T1000级碳纤维原丝连续化生产技术,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部分指标国际领先!这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!”
会场爆发出热烈掌声,许多研发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。多年的艰辛付出,终于获得了国家认可。
陈院士握住李鸣风的手说:“李市长,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!这套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,意义远超产品本身!”
认证通过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高层。当晚,李鸣风接到国务院相关领导的电话,对千湖试验区的成果表示祝贺,并指示要加快推进产业化,早日实现工程化应用。
技术突破带来的喜悦尚未平息,新的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。
首先是应用对接。航空航天、汽车制造、风电叶片等领域的多家龙头企业纷纷派人前来洽谈合作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商飞公司派出的高级别代表团,希望与千湖试验区建立战略合作,共同开发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。
李鸣风亲自接待商飞代表团。代表团团长、商飞材料工程院院长直言不讳:“李市长,不瞒您说,我们一直在寻找国产高端碳纤维的稳定供应商。之前与国外供应商合作,不仅价格高昂,还经常受到各种限制。你们的技术突破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!”
李鸣风回应道:“为国家大飞机项目贡献力量是我们的荣幸。我们将组建专门团队,与商飞深度合作,针对航空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。”
其次是资本追捧。消息公布后,众多投资机构纷纷表达投资意向,碳纤维产业园的估值水涨船高。这让李鸣风面临一个艰难抉择: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产业化,还是坚持政府主导确保技术安全?
经过深思熟虑,李鸣风提出了“政府主导、市场化运作”的折中方案:政府保持控股权和核心技术控制权,同时引入行业战略投资者和市场资本,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,加快产业化进程。
最让李鸣风意想不到的是国际反应。技术突破消息发布后,曾经对中国禁运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国外企业,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,纷纷表示愿意合作甚至技术转让。
一家国际材料巨头中国区总裁亲自拜访李鸣风,提出了一揽子合作方案,包括联合建立研发中心、共享专利技术、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等。
面对诱人的合作条件,李鸣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。他在内部会议上说:“国际合作要坚持‘以我为主、互利共赢’的原则,绝不能为短期利益放弃自主权。过去被‘卡脖子’的教训太深刻了。”
最终,千湖试验区选择与多家国外企业建立技术交流和市场合作机制,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技术突破一个月后,李鸣风主持召开了产业化启动仪式。第一批产业化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,预计一年内形成年产千吨级T1000碳纤维原丝的能力。
仪式上,李鸣风郑重宣布:“今天我们迈出的只是一小步,但这是中国新材料产业走向自主可控的一大步!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,中国人不仅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还能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!”
台下,赵振华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受到全场最热烈的掌声。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材料事业的崭新篇章。
仪式结束后,李鸣风独自来到产业园区的观景台,俯瞰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。他知道,技术突破只是开始,产业化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。但他相信,有了这支敢闯敢拼的团队,有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,千湖试验区一定能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。
远处,新的研发大楼正在拔地而起;近处,生产线上的机器轰鸣声如同奋进的号角。李鸣风深吸一口气,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历史的召唤。
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他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并见证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崛起。而这一切,才刚刚开始。
http://www.hlys.cc/46345/165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