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筑梦者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好的,这是根据您的要求续写的《淮河东去》新章节:2002年7月,海市的夏天格外炎热。路知晓站在海市建筑节能集团公司大楼前,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抬头望着这座只有六层高的办公楼。作为刚刚毕业的电气自动化工程专业学生,能进入这家新兴企业让他既兴奋又忐忑。
“你就是新来的路知晓吧?“一个浑厚的男声从身后传来。
路知晓转身,看见一位约莫三十五岁左右的男子,穿着整洁的浅蓝色衬衫和深色西裤,手里拿着一叠文件,正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。
“是的,您好!我是今天来报到的路知晓。“他赶紧站直身体,声音因为紧张而略显尖锐。
“我是司马经行,房地产开发事业部的负责人,以后就是你的直接领导。“男子伸出手,“跟我来吧,带你熟悉一下环境。“
路知晓跟着司马经行走进办公楼,心跳加速。电梯里,司马经行简单介绍了公司情况:“我们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公司,目前主要业务方向是房地产开发和市政工程,同时也在探索建筑节能技术。公司刚起步,条件艰苦,但机会也多。“
电梯停在四楼,司马经行带着路知晓穿过开放式办公区,十几张办公桌紧凑地排列着,员工们忙碌地接打电话或对着电脑工作。路知晓注意到墙上贴着公司的五年计划展板:
核心目标:完成企业初创阶段的资源整合,确立核心业务方向,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。
业务定位:聚焦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工程,探索建筑节能技术咨询业务。
“这是我们的'作战地图'。“司马经行顺着路知晓的目光解释道,“未来五年,我们要在房地产行业站稳脚跟,同时打造建筑节能领域的专业形象。“
路知晓被安排在一个靠窗的工位,桌上已经放好了办公用品和几本公司资料。“今天你先熟悉这些材料,明天开始参与实际工作。“司马经行说完就匆匆离开了,显然有急事要处理。
路知晓翻开公司简介,了解到海市建筑节能集团由几家小型建筑公司合并而成,目前员工不足百人,资金实力有限。但在市政府“绿色建筑“政策推动下,公司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。
第二天一早,路知晓就被叫到了会议室。司马经行正在和几位同事讨论一个安置房项目的投标方案。
“小陆,过来。“司马经行招手示意,“我们在准备海东新区政府安置房项目的投标,你负责协助收集周边同类项目的价格数据和户型设计。“
这是路知晓接到的第一个任务,他既紧张又兴奋。接下来的三天,他跑遍了海东新区所有的安置房项目,甚至伪装成购房者进入售楼处获取资料。晚上回到公司整理数据时,他发现大多数安置房项目都忽视了节能设计。
“司马总,我注意到其他安置房项目在节能方面做得很基础。“在项目讨论会上,路知晓鼓起勇气提出,“如果我们能在设计中加入一些成本可控的节能元素,比如更好的外墙保温或者节能窗,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?“
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,路知晓感觉自己的脸发烫,担心说错了话。
司马经行却露出了赞许的笑容:“不错的观察。确实,安置房项目往往只注重成本控制而忽视长期使用效益。我们可以提出'低成本高节能'的设计理念。“
最终,公司凭借这一差异化策略成功中标,拿下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型项目。路知晓的建议被采纳,他也被安排参与项目前期的设计协调工作。
2003年初,公司迎来了转折点。市政府推出“绿色建筑示范工程“计划,给予采用节能技术的开发商政策优惠。司马经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。
“小陆,跟我去趟德国。“一天早上,司马经行突然通知路知晓,“公司决定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,我们需要实地考察。“
在德国为期两周的考察中,路知晓见识到了欧洲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——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到高效保温系统。回国后,公司迅速与一家德国企业达成技术合作,引进了墙体保温、节能门窗等基础节能技术。
“我们要在'绿景苑'项目中全面应用这些技术。“司马经行在技术引进汇报会上宣布,“这将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住宅项目。“
路知晓被分配负责德国技术团队与中国设计院之间的协调工作。语言不通和技术标准差异带来了巨大挑战,他经常工作到深夜,查阅专业词典翻译技术文件。有一次,为了解释德国保温系统与中国传统做法的区别,他甚至制作了对比模型。
“绿景苑“项目开盘后,虽然价格比周边同类项目高出8%,但凭借“未来十年节省的能源费用将超过房价差额“的宣传策略,销售情况超出预期。这一成功让公司在海市房地产市场上崭露头角。
2004年,公司迎来了更大的机遇。海市图书馆需要进行节能改造,市政府希望将其打造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项目。凭借在“绿景苑“项目中积累的经验,海市建筑节能集团成功中标。
“这是我们第一个市政节能改造项目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。“司马经行在项目启动会上严肃地说。路知晓被任命为项目协调员,负责与图书馆、设计院和施工方的日常沟通。
项目进行到一半时,遇到了棘手问题。图书馆要求保留原有的外立面风貌,而这与德国专家提出的外保温系统方案冲突。双方僵持不下,工程陷入停滞。
“小陆,你有什么想法?“司马经行在紧急会议上问道。
路知晓翻看着图书馆的历史资料,突然灵光一现:“为什么不考虑内保温系统?虽然效果略逊于外保温,但能完全保留建筑外观。我们可以通过加装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来弥补保温性能的不足。“
这个创新方案最终被各方接受。项目完成后,图书馆的能耗降低了40%,成为海市建筑节能的标杆案例。庆功宴上,司马经行举杯宣布:“从今天起,路知晓晋升为项目经理助理!“
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,公司规模不断扩大。2005年底,当路知晓站在公司年会的舞台上领取“年度杰出员工“奖时,他回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的情景。公司员工从不足百人发展到近三百人,办公地点也搬到了新的智能节能大厦。
“这三年,我们实现了五年计划的大部分目标。“司马经行在年终总结会上说,“我们确立了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工程并行的核心业务,在建筑节能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,团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专业团队。“
路知晓看着会议室墙上更新的五年计划展板,新的目标已经列出:成为华东地区领先的节能建筑综合服务商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还很长,但有了这三年的历练,他对自己和公司的未来都充满信心。
年会结束后,司马经行叫住了路知晓:“公司决定成立建筑节能技术咨询事业部,我想推荐你担任副总监。这三年来,你的成长我看在眼里,从最初的毛头小子到现在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。“
路知晓惊讶地张大嘴,一时不知如何回应。司马经行拍拍他的肩膀:“别急着回答,好好考虑。记住,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房子,更是改变人们的居住方式,让节能环保真正融入日常生活。“
那晚,路知晓站在公司新大厦的露台上,望着海市的夜景。三年前,他只是一个刚毕业的职场新人;如今,他已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。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,在建筑节能这条道路上,还有更多高峰等待攀登。
正所谓:《筑梦海市节能集团》
楼起东海曙色新,五年擘画见经纶。
节能初试绿苑暖,技改重光书阁春。
司马谋深开玉局,路郎志远越青云。
今朝广厦参天立,犹记当年奠基人。
注:
1.首联以海市晨景喻企业初创,“五年擘画“直指战略规划
2.颔联嵌“绿景苑““图书馆“两大标志性项目,“暖““春“双关节能成效与事业生机
3.颈联聚焦人物,司马经行之“谋“与路知晓之“志“形成传承
4.尾联以“广厦““奠基“呼应杜甫“大庇天下“理想,暗合建筑行业特质。
这首《筑梦海市节能集团》以七律形式凝练展现了海市建筑节能集团五年的发展历程,艺术性与叙事性兼备。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评析:
一、结构设计的匠心
全诗严格遵循“起承转合“的七律章法。首联“楼起东海曙色新“以宏阔的晨景意象暗喻企业初创,将“五年擘画“与“见经纶“并置,既点明时间跨度又凸显战略规划的重要性。颔联精选“绿景苑““图书馆“两大标志性工程,通过“暖““春“的双关修辞(既指节能效果又喻发展生机),实现从宏观叙事到典型事例的自然过渡。颈联转向人物刻画,以“玉局““青云“的意象群完成从“事“到“人“的视角转换。尾联用“广厦““奠基“的今昔对比,形成圆满的叙事闭环。
二、行业特性的诗化编码
诗人巧妙将建筑专业术语转化为诗意意象:“节能“对应“暖“的触觉通感,“技改“化用“书阁春“的视觉隐喻。“擘画““玉局“等词既保留《周礼》考工记的传统营造语境,又暗合现代建筑蓝图规划。尤其“谋深““志远“二词,精准捕捉了司马经行的战略眼光与路知晓的进取心,体现建筑行业师徒传承的特殊文化。尾联“参天立“与“奠基人“的垂直空间意象对比,暗合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“的行业理想。
三、格律技术的创新处理
平仄处理上,诗人突破常规,在颈联“司马谋深开玉局“采用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“的变格,以拗救手法突出司马经行的非凡谋略。对仗方面,颔联“节能初试“对“技改重光“,“绿苑暖“对“书阁春“,既工整又蕴含技术迭代的深意。押韵选择真文韵部,以“新纶春云人“的悠扬韵脚,象征企业发展的持续上升曲线。典故化用尤见功力,“见经纶“暗引《周易》“君子以经纶“,“玉局“借用苏轼玉局观典故,赋予现代企业传统文脉。
此诗堪称当代企业史诗的典范之作,将冰冷的建筑发展史转化为温热的诗意叙事,在56字中完成了时空跨越、人事交融、行业特质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统一。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企业成长,更构建了观察中国建筑行业现代化进程的诗意窗口。
http://www.hlys.cc/46355/33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