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龙中文网 > 钢铁雄心:开局一座戈壁城 >第123章 湘女们的“半边天”与识字班的蜕变
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

第123章 湘女们的“半边天”与识字班的蜕变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就在男人们为了水泥、钢铁和矿山挥汗如雨时,秦湘云和基地的妇女同志们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撑起着独立一团的“半边天”,并且不断拓展着这片天空的边界。

  学校的日常工作早已步入正轨,但秦湘云并不满足。她注意到,随着基地规模扩大,人口增多,特别是许多内地来的青年妇女和部分随军家属,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很多人甚至不识字。这不仅影响了她们个人的发展,也制约了她们在基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  “必须让更多的姐妹们扫除文盲,掌握知识!”秦湘云在妇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她的新计划——“成人妇女扫盲提速班”和“妇女技能培训班”。

  这个提议得到了王团长和宋书羽的大力支持。王团长说:“妇女能顶半边天!提高妇女同志的文化水平和技能,就是提高我们整个独立一团的综合实力!”宋书羽则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补充:“未来我们的工厂需要更多有文化的工人,妇女同志心细手巧,在很多岗位上具有天然优势。”

  于是,在原有职工夜校和儿童教育之外,一场针对妇女的、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普及运动悄然展开。

  扫盲班利用晚上和工余时间,在地窝子、在仓库、甚至在大树底下开班。秦湘云亲自编写教材,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:认识“铁锹”、“锄头”、“棉花”、“小麦”,学习读写“安全生产”、“团结互助”、“建设边疆”。她采用“速成识字法”,形象教学,互帮互学,进度快的效果显着。

  起初,有些妇女羞怯,不敢开口,或者觉得年纪大了学不进去。秦湘云和早期来的湘女们就耐心做工作,以身作则。她们讲述自己从不懂到懂的经历,强调学习文化对于教育子女、理解政策、甚至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。

  渐渐地,扫盲班的气氛越来越热烈。昏黄的油灯下,是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,朗朗的读书声与远处工厂的机器轰鸣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奋斗交响乐。

  更让秦湘云欣喜的是“妇女技能培训班”的蓬勃发展。她根据基地的需求和妇女的特点,开设了多个方向:

  · 纺织缝纫班: 由从内地来的、有经验的老师傅和手巧的湘女教授。她们不仅学习使用基地自产的毛线织毛衣、用土布做衣服,还开始尝试设计更美观、更实用的工装和日常服饰。第一批由培训班学员独立完成的、带有独立一团标志的工装发到战士们手中时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  · 初级医护班: 由秦湘云和仅有的几名卫生员教授基础卫生知识、常见病预防、外伤包扎和急救技能。这支由妇女组成的“赤脚医生”队伍,成为了基地医疗力量的重要补充,尤其在照顾产妇、儿童和日常卫生防疫方面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  · 农副业班: 学习蔬菜种植、家禽(主要是鸡、鸭)养殖和小型食品加工(如制作豆腐、粉条)。这使得基地的副食品供应逐渐丰富起来,战士们餐桌上的花样多了,营养也更均衡了。

  这些培训,不仅让妇女们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技能,更极大地提升了她们的自信和地位。她们不再是单纯的“家属”,而是建设者,是创造者,是独立一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一天傍晚,宋书羽看到秦湘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,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,忍不住心疼地说:“湘云,别太累了。”

  秦湘云摇摇头,眼睛亮晶晶的:“我不累。书羽,你知道吗?今天缝纫班的小王,就是那个以前一个字不认识的四川妹子,不仅学会了认写几百个字,还独立改进了工装口袋的设计,让工具更不容易掉出来。还有医护班的小马,用学到的急救知识,及时处理了一个战士中暑的情况。看到她们的变化,看到她们眼里有了光,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,都值了。”

  她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,轻声说:“你用技术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,我希望能用教育,唤醒更多人心里的力量,塑造这片土地上‘人’的灵魂。这,也是薪火相传。”

  宋书羽握紧了她的手,心中充满了敬意。他明白,秦湘云所从事的,是另一条战线上的、同样伟大而艰巨的“奠基”工程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7207/297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