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龙中文网 > 钢铁雄心:开局一座戈壁城 >第124章 古丽的心事与民族融合的深水区
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

第124章 古丽的心事与民族融合的深水区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阿卜杜勒老人的小孙女古丽,今年十六岁,正是如花朵般绽放的年纪。她经常跟着爷爷来基地,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。尤其是秦湘云的学校和那些穿着整齐、读书唱歌的女孩子们,对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。她常常躲在教室外面,偷偷地听里面传出的读书声,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。

  细心的秦湘云发现了这个总是悄悄出现的维吾尔族姑娘。她主动走过去,用刚学会不久的、生硬的维语打招呼:“雅克西姆塞斯(你好)?”

  古丽吓了一跳,像只受惊的小鹿,脸颊绯红,想要跑开。

  “别怕,”秦湘云微笑着,用尽量温和的语气说,“喜欢读书吗?可以进来听。”

  古丽犹豫着,最终还是摇了摇头,用汉语小声说:“爷爷……爷爷说,女孩子,不用读那么多书。”

  这句话,让秦湘云的心微微一沉。她意识到,随着与当地民族群众交往的深入,一些更深层次的、关乎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差异,开始显现。民族团结,不仅仅是共同劳动、互相帮助,更需要在文化和思想上相互理解、相互尊重、共同进步。

  她没有强求古丽,而是经常找机会和她聊天,给她讲一些内地女孩子读书成才的故事,也虚心向古丽学习维语,了解她们民族的风俗和歌舞。渐渐地,古丽对秦湘云亲近起来,也会跟她诉说一些心事。

  “秦阿姨,”有一天,古丽鼓足勇气说,“我……我想像学校的姐姐们一样,认字,学算术。我想知道,书本里到底有什么,能让她们那么开心。”

  与此同时,在共同劳动中,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。一些民族青年被吸收进采矿连或建筑队,他们体力好,能吃苦,但普遍文化程度低,看不懂复杂的图纸和安全规程,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。虽然双方都在努力适应,但偶尔也会因为误解产生小摩擦。

  王团长和宋书羽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他们明白,民族团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,必须向“心灵融合”的深水区迈进。

  团党委经过研究,出台了几项新措施:

  1. 创办“双语夜校”: 不仅教汉族同志学习基础的维吾尔日常用语,也组织愿意学习的民族同志学习汉语。秦湘云和古丽,都成了夜校的首批学员和积极分子。课堂常常充满了笑声,语言的障碍在一点点被打破。

  2. 尊重与融入: 在基地的建设和生活安排中,充分尊重民族同志的风俗习惯。食堂专门开辟了清真灶,由民族厨师负责;在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时,团里会组织慰问和庆祝活动,邀请阿卜杜勒和部落里的长者参加。

  3. 技术帮扶与共同学习: 宋书羽要求,“种子计划”的成员和一线技术员,在指导民族同志工作时,必须更加耐心,采用更直观易懂的方式。同时,也鼓励民族同志将他们在放牧、耕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分享出来。比如,一位老牧民提出的根据云彩和风向预测短期天气的土办法,就被农业连队采纳,作为气象预报的补充。

  4. 鼓励文化交流: 秦湘云组织学校的孩子们和妇女们,向古丽她们学习优美的维吾尔族舞蹈和动听的民歌;同时也将内地的秧歌、革命歌曲教给民族朋友们。一场场小型的、自发的文艺联欢,在工地上、在打谷场上不时上演。

  这些举措,像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古丽最终在爷爷的默许(更多是看到秦湘云的真诚和古丽的坚持后的无奈与期待)下,正式进入了扫盲班学习。她学习异常刻苦,进步飞快,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。

  阿卜杜勒看着孙女的变化,又看到基地里汉族同志对他们风俗的尊重,对技术的无私传授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对王团长和宋书羽说:“你们,是真心把我们当自己人。以前,我们帮助你们,是因为你们是好人。现在,我觉得,我们是在一起建设我们共同的家。古丽能读书,是她的福气,也是我们部落未来的希望。”

  民族团结,在经历了初期的蜜月、共同对敌的考验后,开始向着更加牢固、更加深入的心灵契合与共同发展迈进。这为独立一团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,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文基础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7207/298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