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 声名鹊起与新忧
推荐阅读:
叶辰夏若雪
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
都市极品医神叶辰
重生成为超级财阀
我在大明长生久视
重生了,谁还谈个狗屁恋爱!
我的谍战岁月
柯南:猫猫和酒厂不得不说的故事
我行走江湖那些年
重生八零:甜宠娇妻有点辣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省报报道的威力持续发酵,如同在山谷中投下巨石,回音不绝。“黔山源”这个名字,伴随着腊肉的醇香和药酒的清冽,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,传遍了黔东南,甚至辐射到了省城。加工坊的门槛几乎被踏破,除了络绎不绝的订单,更多的是前来考察、学习、甚至寻求合作的人。
有州里其他县市的供销社主任,带着采购员亲自登门,拿着报纸,点名要签订长期供货合同;有省城几家新成立的贸易公司经理,提着公文包,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,询问代理事宜;甚至还有两个戴着眼镜、自称是省轻工研究所的技术员,对“黔山源”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,想探讨“产学研合作”的可能性。
王大山和工人们何曾见过这等阵仗,又是兴奋又是惶恐,忙得脚不沾地,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。杨涛则成了绝对的核心,应对着各路访客,洽谈、介绍、握手、交换联系方式,一天下来,嗓子都有些沙哑。
“杨哥,照这个势头,咱们这小作坊,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工,也做不出这么多货啊!”王大山趁着间隙,擦着汗对杨涛诉苦,语气里却带着藏不住的喜悦。
杨涛看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订单函和电报,眉头微蹙。产能瓶颈,是他预料之中的问题,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迅猛。省报的权威性,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、消费者信赖权威媒体的年代,产生的广告效应是核弹级别的。
“订单按轻重缓急和合作稳定性排序,优先保证供销社和老客户的供应。新客户的订单,坦诚告知我们的产能现状,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排期。”杨涛迅速做出决策,“另外,大山,你立刻着手两件事:第一,在村里物色两处合适的空房,谈下来,作为新的加工点,人员从村里可靠的乡亲里招;第二,你去县里的机械厂看看,有没有适合咱们用的、提高效率的小型设备,比如切肉机、灌肠机之类的。”
“扩大生产?买机器?”王大山眼睛一亮,随即又有些犹豫,“这……这得投入不少钱吧?而且,新招的人,手艺能行吗?”
“钱的问题我来解决。手艺不行就培训,制定标准工序,严格把关。”杨涛语气坚决,“大山,咱们不能只满足于一个小作坊。名声打出去了,市场打开了,我们就必须跟上!否则,机会转瞬即逝。”
王大山被杨涛话语中的决心和远见所感染,重重地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,杨哥!我这就去办!”
除了产能的压力,另一个意想不到的“麻烦”也接踵而至——模仿者开始出现了。
先是凯里市区的自由市场上,出现了包装粗糙、价格低廉的“黔山腊肉”,摊主信誓旦旦地宣称和“黔山源”是同一家。接着,邻县也有人打着“正宗黔山风味”的旗号,开始售卖类似的腊味和药酒。
虽然这些仿冒品无论是用料还是工艺,都与正品相去甚远,很容易被识破,但它们的存在,无疑稀释了“黔山源”的品牌价值,也扰乱了一部分低端市场。
“杨哥,太气人了!这不是砸咱们牌子吗?”小陈从凯里回来,义愤填膺地报告,“我去看了,那腊肉颜色都不对,一看就是加了色素的!还有脸说是跟咱们一样的!”
杨涛看着小陈带回来的仿冒品样品,眼神平静。这种现象,在他的预料之中。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和模式,都必然会引来模仿和追随。堵是堵不住的。
“生气没用。”杨涛放下那块劣质腊肉,“这说明咱们的路子走对了,别人眼红了。对付模仿者,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跟他们打价格战,也不是去吵架,而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强,让消费者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优劣。”
他之前提出的商标注册,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。
“小陈,你明天再去一趟凯里,这次不是去吵架。”杨涛吩咐道,“去找那些卖仿冒品的摊主,客客气气地告诉他们,我们是正品‘黔山源’,有省报报道为证,很快也会有国家注册的商标。他们卖的那些货,质量不行,长久不了,反而会坏了他们自己的名声。如果他们愿意,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正品代销,价格上可以给点优惠。”
小陈愣住了:“啊?还给他们优惠?”
“对。”杨涛点头,“堵不如疏。把这些潜在的捣乱者,变成我们的销售渠道,哪怕是最边缘的渠道。同时,也是在告诉他们,正品和冒牌货的区别。我们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和市场的主动权。”
小陈似懂非懂,但还是应了下来。
杨涛又对王大山说:“我们的新包装和商标设计要加快。另外,在所有的宣传材料和产品包装上,都要醒目标注‘省报报道品牌’字样,还要把我们的加工坊地址、电话都印上去。真金不怕火炼,我们要让消费者更容易找到我们,信任我们。”
就在杨涛内外忙碌,应对着名声鹊起带来的甜蜜烦恼时,一个久未露面的人,悄悄来到了榕树村。
是石爷。
老人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,背着手,站在加工坊门口,看着里面热火朝天的景象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
杨涛得到消息,连忙迎了出来,恭敬地喊道:“石爷,您怎么来了?快里面请!”
石爷摆了摆手,目光扫过院子里晾晒的腊肉,又看了看那些崭新的包装盒,缓缓开口:“动静闹得不小。省报都上了。”
杨涛摸不准老人的态度,谦逊道:“都是运气,也是被逼得没办法。”
“运气?”石爷哼了一声,浑浊却锐利的眼睛盯着杨涛,“山里打猎,光靠运气,早喂了狼了。”
他顿了顿,话锋一转:“树大招风。你现在是立在风口最显眼的那棵苗子,盯着你的人,比以前更多了。明的,暗的,都不会少。”
杨涛心中一凛,知道老人这是在提点自己,躬身道:“谢谢石爷提醒,我会小心的。”
石爷点了点头,背着手往村里走去,走了几步,又停下,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:“山里人,根不能忘。你那酒,味道淡了。”
说完,佝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村路尽头。
杨涛站在原地,咀嚼着石爷的话。“根不能忘”,是提醒他不要迷失在名利场,要保持山里人的本分和诚信?“酒味淡了”,是指药酒的药材效力,还是另有所指?
他感觉石爷的话里,似乎藏着更深的意味。这位看似不问世事的老猎人,仿佛洞悉着一切。
就在这时,水生急匆匆地跑来,脸色有些奇怪:“杨哥,我刚从县里回来,听到个消息……李长贵,被停职审查了!据说,地区纪委直接介入的!”
杨涛瞳孔微缩。李长贵的倒台,在他意料之中,但速度如此之快,力度如此之大,还是让他有些意外。省报的舆论压力,加上他之前“不经意”递到地区有关部门的那些关于李长贵与赵老三往来、以及可能存在的经济问题线索,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这个最大的绊脚石,终于被搬开了。
然而,杨涛心中并没有太多喜悦。他看着眼前喧嚣的加工坊,想着石爷的告诫,想着那些蜂拥而至的订单和模仿者,想着亟待解决的产能和品牌问题。
他知道,搬开一块绊脚石,并不意味着前路就此平坦。相反,他正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,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。
声名鹊起,是机遇,也是考验。真正的征途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他必须像在深山里追踪最狡猾的猎物一样,步步为营,才能在这片商海的密林中,走得更远,更稳。
他转身走回加工坊,对王大山吩咐道:“新招的人,培训时第一课,不讲技术,先讲‘规矩’和‘良心’。”
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。
http://www.hlys.cc/47229/125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