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4章 灶台边的旧风箱爱搭茬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芦苇荡村的土灶旁,蹲着个旧风箱。木箱边角磨得发白,拉杆包着层牛皮,是村东头老陈家传了四辈的物件。这风箱怪得很——你要是诚心烧火,轻轻一拉就呼嗒呼嗒响,火苗窜得比灶口还高;你要是糊弄事,拉得胳膊酸也不出风,还专往你脸上喷烟灰。守着风箱的是陈婆婆,大伙儿都喊她风箱婆。婆婆的围裙总沾着灶灰,手上的老茧比风箱拉杆的纹路还深,每天天不亮就蹲在灶前拉风箱,说风箱响是在跟她唠嗑。她有个孙子叫火苗,八岁,脸蛋红扑扑的,最爱抢着拉风箱,说风箱肚子里藏着会喘气的小妖怪。
村西头有个卖早点的赵油条,总惦记着这风箱。他听说老风箱烧的火特别旺,炸出的油条金黄酥脆,好几次想借去试试新油,都被火苗用柴火棍赶跑了,嘴里喊:想借风箱偷工减料,没门儿!
开春那会儿,油价涨了两成。赵油条心眼活,炸油条时少放半成油,还往面里多兑水,炸出来的油条软趴趴的,凉了就硬得像木棍。有个赶车的老汉来买油条,咬了一口直皱眉:赵老板,你这油条咋跟没发起来似的?赵油条脖子一梗:这是新做法,软和,省牙!
火苗蹲在自家灶房门口听见,气得直攥拳头。趁赵油条来借陈婆婆的老面引子,故意把风箱往他面前推了推。他刚想说还是陈婶的手艺地道,突然打了个喷嚏——风箱不知咋的喷了股烟灰,正好糊在他脸上,像戴了个黑面具。赵油条抹着脸直骂,火苗蹲在风箱旁偷笑,风箱响了两声,像是在跟他一起乐。
没过几天,赵油条的早点摊就没人去了。食客都说:还是风箱婆家的窝头实在,喧腾得能弹起来。有人问风箱婆:油价涨了,您蒸的窝头咋不涨价?婆婆拍着风箱说:这老伙计说了,吃食是良心活,不能糊弄。
入夏时,村里闹起了肚子病,大人小孩上吐下泻。郎中说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,让多喝开水。赵油条的儿子也得了病,急得他直转圈,可家里的灶总烧不开水,柴火添了一堆,水还是温吞吞的。
风箱婆看着急,把老风箱搬到院里,烧了满满一锅水,又往里面扔了把艾草和生姜。说也奇怪,这锅水冒的热气特别足,村民们舀回去喝了,没过两天,肚子病就好了大半。赵油条看得直咋舌,也想学样,却发现自家的风箱烧的水总带股怪味,根本没法喝。
火苗笑得直拍大腿:赵叔,你那风箱不认艾草!赵油条红着脸来借老风箱,风箱婆摆摆手:拿去吧,救人要紧。他用完送回来时,特意拎了袋新磨的面粉,说:陈婶,这面发得好,给火苗蒸馒头。
秋天割芦苇时,风箱婆突然咳得直不起腰,痰里带着黑灰。郎中说是常年拉风箱吸了太多烟尘,得用冰糖炖雪梨润润肺。火苗急得直掉泪,赵油条提着两斤梨来看望,红着脸说:我去山里采过野蜂蜜,治咳嗽管用,就是路远......
当天夜里,火苗抱着风箱,用布擦上面的灶灰:风箱风箱,救救奶奶吧,我以后天天给你擦拉杆,不让它生锈。眼泪掉在风箱上,顺着缝隙渗了进去。第二天一早,他发现风箱拉杆的缝里卡着个小纸包,打开一看,是块野蜂蜜,金黄金黄的,还沾着根蜂针。
赵油条一看就咋舌:这是崖上的野蜂蜜!比药铺的金贵!他自告奋勇陪着火苗去镇上,把家里的芦苇卖了,买回了冰糖和止咳药。风箱婆喝了蜂蜜雪梨水,咳嗽竟慢慢好了,又能蹲在灶前拉风箱了。
这事过后,老风箱成了芦苇荡村的宝贝。谁家娶媳妇,来借风箱烧锅喜水,说能日子红火;谁家生小孩,用风箱烧的水给孩子洗澡,说能少生病。赵油条也改了性子,炸的油条重新变得金黄酥脆,还总来帮风箱婆拾柴,说:这风箱教会我,糊弄人就是糊弄自己,实在才能长久。
后来风箱婆活到九十九岁,在一个飘着炊烟的清晨安详地走了,火苗接过了那个旧风箱。他娶了邻村的姑娘,生了个儿子叫。小家伙刚会走路,就爱抱着风箱拉杆瞎拽,呼嗒呼嗒学得像模像样,老风箱也跟着响,像是在跟他对歌。
如今那旧风箱还蹲在芦苇荡村的土灶旁,木箱被熏得油光发亮,拉杆换了新的牛皮,却依旧好用。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风箱的来历,火苗就会笑着说:哪有啥来历?它呀,就像咱村的芦苇,看着普通,用处大着呢,你对它真心,它就给你旺火苗;你要是耍心眼,它可不就给你喷点灰瞧瞧?
赵油条后来把早点摊改成了杂货铺,柜台上总摆着个小风箱模型,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风箱的故事,末了加句:做人啊,得像这风箱,肚里能容风,心里能撑船,才能烧出好光景。
风一吹,灶房的烟囱响,风箱呼嗒呼嗒地应和,听得人心里暖乎乎的——那是老物件在说,日子就像这灶火,得实打实烧,才能旺起来。
http://www.hlys.cc/47232/274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