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老木匠铺的墨斗辨好歹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刨花街的中段,藏着家老木匠铺。铺子的墙根下,扔着只黑黢黢的墨斗,线轴是老梨木的,被摸得发亮,墨仓里总盛着半仓松烟墨,是木匠李斧头从他爹手里接过来的,民国初年就用来弹线了。这墨斗怪得很——你要是真心做活,弹出的墨线又直又匀,锯子顺着走,木头都带着笑;你要是偷工减料,墨线准会打卷,还专往歪处弹,让你锯出来的木料不是长就是短。守着墨斗的是李斧头的徒弟,姓赵,大伙儿喊他小赵。二十出头,手掌的茧子比刨子还硬,每天天不亮就蹲在木料堆前弹线,说墨斗地弹出线,是在跟木头打招呼。他有个小跟屁虫叫小木,七岁,总爱拿根墨线当鞭子耍,说墨斗里住着管直弯的木头神。
街口有个新开的家具铺,老板姓黄,以前是卖布的,总爱穿件皮夹克,见人就吹:我这家具,三天打一套,比老铺子快十倍!黄老板瞧不上这墨斗,背地里说:一个破木盒,能有机器准?
开春要打批衣柜,小赵蹲在木料前,用墨斗弹了三遍线。黄老板路过,撇着嘴说:费那劲干啥?眼睛瞅着差不多就行。小赵没理他,拿起锯子顺着墨线往下拉,木屑飞得像雪花。
过了几日,黄老板的铺子里摆上了新衣柜,漆刷得亮闪闪,就是柜门关不严。有个大婶来买,刚推了两下就皱眉:黄老板,你这柜门咋歪歪扭扭的?黄老板拍着胸脯:新样式,故意留的缝,透气!
小木蹲在木匠铺的门槛后听见,气得直攥拳头。趁黄老板来借小赵的刨子,他抱着墨斗往衣柜旁一凑,怪事儿发生了——墨斗突然地弹出道线,正好打在柜门上,歪歪扭扭的木纹全显了出来,跟小赵打的直溜线一比,差得老远。大婶了一声,转身就往老木匠铺走,黄老板的脸腾地红了,抢过刨子就跑,小木摸着墨斗的线轴偷笑,墨斗转了半圈,像是在跟他击掌。
没过几天,黄老板的家具铺就没人光顾了。打家具的都说:还是小赵做的结实,柜门严丝合缝,能传三代。有人劝小赵涨价,他擦着墨斗说:这老伙计说了,手艺是吃饭的本,偷不得懒,更蒙不得人。
入夏时,下了场暴雨,黄老板堆在院里的木料全泡了水,变形得像麻花。他急得直转圈,说再做不出家具就得关门。小赵看着急,把墨斗往木料堆上一放,又往墨仓里加了把石灰,说让老伙计帮忙定定型。
怪得很,经墨斗弹过线的木料,晒了两天竟慢慢变直了。黄老板看得直咋舌,也想学样往墨里掺石灰,却发现自家的墨线一沾石灰就断,弹出的线跟蚯蚓似的。小木笑得直拍大腿:黄叔,你那墨斗没沾过真功夫!
黄老板红着脸来求李斧头,想让老木匠铺帮着做批货。李斧头让他先学弹线,说:做木匠跟做人一样,线不直,活儿就歪,站不住脚。黄老板蹲在木料堆前,跟着小赵学了半个月,手指头被墨染得乌黑,弹出的线总算不打卷了。
秋分时,李斧头突然胳膊抬不起来,肩膀肿得像馒头。郎中说是常年抡斧头伤了筋,得用松节油揉着烤。小木急得直掉泪,黄老板提着两斤新茶来看望,挠着头说:我去山里采过松节油,治筋骨最灵,就是树太陡......
当天夜里,小木抱着个小墨斗模型,趴在老墨斗旁说:墨斗爷爷,救救李爷爷吧,我以后天天给你上油,不让线轴锈。眼泪掉在墨仓里,混着墨汁晕开个小圈。第二天一早,他发现墨仓底下,沉着块油纸包,打开一看,是半瓶松节油,黄澄澄的,还带着股松木香。
黄老板一看就咋舌:这是老松树的油!比药铺的纯三倍!他自告奋勇背着李斧头去镇上,把做好的衣柜卖了,买回了最好的膏药。李斧头用松节油揉了半月,胳膊竟能抬起来了,又能站在木料堆前教小赵刨木了。
这事过后,老墨斗成了刨花街的宝贝。谁家盖新房,来借墨斗弹道线,说能房梁笔直;谁家嫁闺女,用墨斗线缠嫁妆,说能日子顺当。黄老板也改了性子,家具铺的招牌换成了认墨线,还总来帮小赵拉大锯,说:这墨斗比账本明白,偷工减料就是砸自己的饭碗,骗不了人。
如今那只黑墨斗还扔在老木匠铺的墙根下,墨仓里的松烟墨总添得满满的,线轴转起来依旧顺滑。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墨斗的来历,小赵就会笑着说:哪有啥来历?它呀,就像这刨子,看着普通,却认手艺,你对它用心,它就给你直线;你要是糊弄,它可不就给你歪道,让你记牢喽?
黄老板后来把家具铺改成了木艺坊,专门教年轻人学手艺,柜台上总摆着个墨斗模型,谁来学活都要听他讲段墨斗的故事,末了加句:做人啊,得像这墨斗,能弹出直线,更能守得住心,这样走的路才不歪。
风一吹,木匠铺的刨花响,墨斗偶尔被风吹得转半圈,混着锯木头的声,听得人心里踏实——那是老物件在说,日子就像做木工,得一凿一刨实打实,才能做出像样的光景。
http://www.hlys.cc/47232/318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