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9章 归途2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小九突然压低声音,狐狸耳朵警觉地竖起,目光扫向窗外晃动的树影——

  “曾奶奶,有人监控侬,对伐?” 他冷笑一声,指尖无声地划过空气,一道淡金色的结界瞬间笼罩小屋,“勿要怕,阿拉来了,看啥人敢动!”

  沈阿婆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,枯瘦的手指猛地攥紧椅背:“小倌,侬哪能晓得?”

  小九尾巴一甩,从兜里掏出块绣着狐狸头的帕子(实则是妖族显形布),往窗框上一抹——几个模糊的脚印顿时浮现,还泛着诡异的蓝光。

  “这帮畜生,勾结外国人吃里扒外!” 他咬牙切齿,“盯牢侬,还不是为仔沈家当年藏的……”

  老太太突然捂住他的嘴,摇摇头。

  小九眨眨眼,瞬间切换成撒娇模式:“曾奶奶~侬勿要担心!” 他空着手在老人面前晃了晃,“看好了哦——变!”

  掌心突然托出个热腾腾的玉米奶酪糯米糍,外层玉米叶还带着露水,咬开是拉丝的芝士混着桂花蜜。

  “浓顶顶欢喜的甜点,对伐?” 他得意地掰开,甜香瞬间盈满屋子,“我会画画、会做吃的、会法术、会看病……” 掰着手指头数到第十个时,被南嘉敲了脑袋。

  老太太盯着糯米糍,突然笑了:“小鬼头。”

  小九趁机掏出双胞胎照片:“曾奶奶看!浓大孙子谢琦养的龙凤胎!”

  照片里念安和卫国穿着红肚兜,一个啃脚丫,一个扯哥哥头发。沈阿婆的指尖轻轻抚过相片,突然问:“叫啥名字?”

  “女孩叫念安,男小孩叫卫国。” 南嘉柔声解释,“谢琦说,要孩子们永远记得——家国平安最重要。”

  老人喉头滚动,突然从藤椅下摸出个铁盒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四十三封未寄出的信,每封都写着“吾儿谢卿亲启”。

  小九单膝跪地,握住老人枯瘦的手:

  “跟阿拉回去吧!”

  “屋里厢给侬备好朝南房间,铜镜、唐诗、碧螺春一样勿缺!”

  “爷爷日日等侬骂伊,骂到解气为止!”

  窗外突然传来树枝断裂声。小九眼神一厉,袖中飞出三根银针钉在窗棂上——远处传来闷哼和凌乱的脚步声。

  南嘉迅速拉上窗帘,从药箱底层抽出把伪装成体温计的微型电击器。

  沈阿婆却笑了,从枕下摸出本泛黄的册子:《故宫文物南迁密录·沈氏本》。

  “好额。” 她撑着桌子站起来,“我这把老骨头,也该找那些强盗算账了。”

  (月光穿透窗纸,照在册子内页的蓝图上——那是圆明园兽首埋藏点的标记,墨迹如新。)

  清晨,南嘉独自来到村委会。村支书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,皮肤黝黑,手掌粗粝,正蹲在门口卷旱烟。见南嘉过来,他拍了拍裤腿站起身。

  “您好。” 南嘉微微鞠躬,双手递上准备好的材料——谢爷爷手写的家书复印件、民政部的寻亲证明(谢爸爸特批的)、以及沈阿婆年轻时的照片。

  “沈奶奶是我们家的老人,打仗时失散了,找了很多年。” 她的声音很轻,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,“家里老人日夜惦记,这些年……多亏您和村里照顾。”

  村支书接过材料,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纸面,沉默了一会儿,才抬头道:“老太太刚来时,整宿整宿不睡,就坐在门槛上望着北边。”

  他领着南嘉往办公室走,木门吱呀作响,墙上还贴着褪色的“农业学大寨”标语。

  “头几年,公社要给她安排五保户待遇,她死活不肯,非说自己有儿子,不能给国家添负担。” 村支书翻出本泛黄的登记册,“后来是队里偷偷给她记了工分,让她管仓库——其实那仓库耗子比粮多。”

  南嘉眼眶发热,从包里取出两瓶茅台(谢爷爷珍藏)和一条大前门,轻轻放在桌上。

  “一点心意,请您一定收下。” 她再次深深鞠躬,“我是宋南嘉,在京大读书。以后您有任何事,都可以找我——我保证。”

  村支书盯着茅台看了半晌,突然笑了:“老太太前两天还念叨,说梦见紫禁城下雪了……我当是糊涂话。” 他拉开抽屉,取出一叠泛黄的纸,“她这些年写的家书,邮递员送不出去,都收在我这儿。”

  最上面那封的落款是:1975年中秋。

  当南嘉回到小院时,小九已经收拾好行李。沈阿婆换上了箱底压着的墨绿色旗袍(1948年苏市瑞蚨**定制),白发用银簪绾得一丝不苟。

  村支书蹲在院门口抽烟,见他们出来,闷声道:“驴车备好了,晌午前能到县里赶班车。”

  小九正往老太太手里塞温着的酒酿圆子,闻言抬头:“伯伯,杂货铺那个蓝眼睛的……”

  “德国佬的种。” 村支书冷笑,“说是来收山货,专盯老太太的包袱——被我拿猎枪吓跑过两回。”

  南嘉眼神一凛,从药箱取出个铁盒:“要是他再来,您按这个红色按钮。” 里面是伪装成烟盒的电击器,贴着小字条:「对准胸口,三秒见效」。

  驴车晃悠着下山时,沈阿婆突然回头。

  破败的瓦屋在晨雾中渐渐模糊,唯有院角那株老梅树依然清晰——那是她逃难来时亲手栽的,如今已亭亭如盖。

  小九变戏法似的摸出个油纸包:“曾奶奶,吃糖!” 里面是刚做的琥珀核桃,裹着蜂蜜和芝麻。

  老太太掰开一块放进嘴里,甜香弥漫间,轻轻哼起苏州评弹的调子。南嘉悄悄按下录音笔——这是谢爷爷失眠时常听的曲牌。

  (三百里外的京市,谢卿正对着铜镜练习如何下跪。桌上摆着褪色的童鞋,那是他离家时,母亲连夜纳的千层底。)

  “有些路走了半生,回头才发现,家一直在原地等。”

  ——沈如兰的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

  火车缓缓启动,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规律而沉稳。软卧包厢内,沈阿婆靠窗坐着,手指轻轻贴着玻璃,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。

  “很久没坐火车了……” 她的声音很轻,像是自言自语,“年轻时读书,和老爷(丈夫)一起坐过,后来……就再也没出来过了。”

 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,不知是因为年迈,还是因为久违的旅途触动了回忆。

  南嘉倒了杯温水,轻轻放在她手里:“曾奶奶,以后会更好的。” 她微笑着,“爷爷说,您年轻时在美国和巴黎都飞过,以后我们还要带您坐飞机呢。”

  沈阿婆的眼神恍惚了一瞬,唇角微微扬起:“那时候啊……从上海坐船去旧金山,再转火车到纽约,一路颠簸,可比现在慢多了。” 她顿了顿,“卿儿小时候最爱听这些,总缠着我讲。”

  小九正从包袱里往外掏吃的,闻言耳朵一抖,凑过来:“曾奶奶,那您给我讲讲呗!爷爷从来没提过这些!”

  老太太瞥了他一眼,似笑非笑:“小狐狸精,想套我话?”

  小九立刻举起双手:“天地良心!我就是好奇!”

  沈阿婆抿了口水,慢慢回忆道:

  “1925年,我和老爷去美国,坐的是招商局的船,整整二十八天。”

  “到了纽约,满街的汽车,吵得人头疼。”

  “后来去巴黎,倒是坐了飞机——那种双翼的,飞得还没火车快,还颠得人想吐。”

  小九听得两眼放光:“那您见过埃菲尔铁塔吗?爷爷书架上有个铁塔模型,是不是您送的?”

  老太太哼了一声:“他倒是藏得好。” 顿了顿,又轻声道,“那模型是我在巴黎买的,本想等他十岁生辰送他……结果那年,日本人打进来了。”

  包厢里一时安静下来,只有车轮的隆隆声。

  南嘉轻轻握住老人的手:“现在,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真的铁塔。”

  沈阿婆没说话,只是望着窗外,眼角微微湿润。

  乘务员推着餐车经过,小九跳起来买了三份盒饭,又额外要了瓶橘子汽水。

  “曾奶奶,尝尝现在的火车餐!” 他殷勤地摆好筷子,“虽然没我做的好吃,但比您那会儿强点吧?”

  老太太瞥了一眼饭菜,挑剔道:“我们那时候坐头等舱,有牛排和红酒。”

  小九瞪大眼睛:“哇!那您怎么不早说!我该给您带块牛排上车的!”

  南嘉忍笑:“别听他吹,火车上哪有牛排?顶多是罐头肉。”

  沈阿婆终于笑了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:“小丫头倒是明白人。”

  夜深了,火车穿过漆黑的平原,偶尔闪过一两盏孤灯。

  沈阿婆靠在枕头上,却没有睡意。南嘉轻声问:“要喝点安神的茶吗?”

  老人摇摇头,突然问:“卿儿……他现在什么样?”

  南嘉想了想,从包里取出谢爷爷最近的照片——穿着笔挺的中山装,站在军区大院门口,眉宇间依稀能看出年轻时的俊朗,只是鬓角已全白。

  沈阿婆盯着照片看了很久,手指轻轻抚过相纸,最终只说了一句:“老了。”

  小九在上铺探出头:“曾奶奶,爷爷现在可厉害了!会八国语言,还会做战地机器人!”

  老太太轻哼:“小时候背个《三字经》都要哭鼻子,现在倒能耐了。”

  但她的眼神,分明是骄傲的。

  天蒙蒙亮时,火车驶入河北地界。沈阿婆早早醒了,整理好衣襟和头发,像是准备赴一场重要的约会。

  小九揉着眼睛爬下来:“您起这么早?”

  “人老了,觉少。” 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,“而且……得看看现在的北市,变成什么样了。”

  南嘉帮她披上外套:“和您记忆里肯定不一样了。”

  沈阿婆微微一笑:“只要紫禁城的琉璃瓦还在,就还是我的北市。”

  (此刻,北京站台上,谢卿正不停地看表。他脚边放着个竹篮,里面装着一壶碧螺春,和一碗已经凉透的三虾面。)

  “离家的游子,终会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。”

  ——沈如兰的日记扉页,1937年

  曾奶奶对小九说:“你们族长怎么样了还好吗?你是不是有个族婆婆,那女子可好了,还救过我们夫妻,他们在哪里啊?”

  小九的尾巴在衣摆下僵了一瞬,随即勉强扯出笑容:“曾奶奶怎么知道我是狐族的?”

  老太太轻哼一声,枯瘦的手指点了点他的眉心:“老身年轻时在巴黎见过九尾狐——那家伙装成传教士,结果喝葡萄酒现了原形。”

  南嘉惊讶地看向小九,后者挠了挠头,耳朵不自觉地冒了出来:“啊……是我们三长老,他确实爱喝酒。”

  沈阿婆的目光渐渐严肃:“所以,你们族长怎么样了?”

  小九的笑容淡了下去。

  曾奶奶的问话像一把钝刀,突然剖开了小九记忆里最深的伤。

  火车包厢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小九的尾巴在衣摆下僵直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围巾上的一处焦痕——那是1937年长白山的雪,混着族人的血,烫出来的。

  “不太好。” 他声音很轻,“1937年冬天的长白山……我们狐族的金丹自爆时,比烟花亮一万倍。”

  那年小九刚满八十岁(相当于人类八岁),正蹲在祠堂偷供果。阴阳师的哀嚎声就是这时传来的——

  “救命!熊瞎子挠了肚子……”

  雪地上蜿蜒的血痕直通结界,那猎户的肠子都漏出来了。可小九分明看见,他袖口露出半截朱砂符。

  “是陷阱!” 他叼着苹果往族长院里跑,却撞见三姐已经背着药篓冲出去。

  族长站在松树下,狐火在掌心明灭:“明知有诈,但见死不救,违我族训。”

  十二盏灯笼亮起,成年狐妖化作人形踏雪而去。小九趴在墙头,看着他们走进那片突然静得出奇的林子——

  然后,第一张符咒从雪下暴起,缠住了三姐的脚踝。

  地窖里的幼崽们哭成一团。小九扒着木板缝,眼睁睁看着:

  三姐被符纸吊到半空,金色的妖血滴在雪上,烫出呲呲作响的黑洞

  二叔的尾巴被铁链绞断,却死死咬住某个阴阳师的喉管

  最温柔的二姐被按在祭坛上剖丹,金丹的光芒像困兽般挣扎。二姐突然笑了,染血的尖牙撕开敌人咽喉:“畜生!我狐族金丹……宁碎不赠!”

  她自爆的瞬间气浪掀翻三个术士时,族长夫人抱着阴阳师头目跃入丹炉,三百族人同时捏碎金丹。雪夜被照得亮如白昼,爆炸的轰鸣声中,小九听见母亲最后的传音:

  “小九,活下去……替我们看看太平盛世。”

  三百颗金丹同时碎裂,雪夜亮如白昼。

  小九抹了把脸,才发现曾奶奶的手正覆在他手背上。老人枯瘦的掌心有梅干菜的香气,暖得让他发抖。

  “后来陈默大师赶到,从雪堆里挖出我。” 他扯出个笑,“再后来……我就和姐姐、爸爸妈妈、爷爷在一起了。”

  南嘉默默递来热毛巾,小九接过来胡乱擦了擦,突然从兜里掏出块麦芽糖:“曾奶奶吃糖!族婆婆要是知道您还记得她,肯定高兴!”

  糖纸窸窣声里,火车正穿过隧道。黑暗中小九的声音格外清晰:

  “等到了北市,我带您去潭柘寺——陈默大师把他们的骨灰,埋在千年银杏树下了。”

  (包厢门外,乘务员疑惑地看了眼温度计。明明是三伏天,这门缝里渗出的寒气,却让指针直往下掉。)
  http://www.hlys.cc/47291/225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