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0章 回来了。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曾奶奶的手像枯藤般缠绕着小九的指尖,却暖得惊人。她忽然从颈间扯下一枚翡翠平安扣——那玉坠背面刻着“兰卿”二字,是当年谢老爷亲手雕的。

  “伸手。” 老人命令道。

  小九刚摊开掌心,玉坠便“啪”地落进他手里,还带着体温。

  “这物件跟了我六十年,浸过苏州的雨、巴黎的雪、长白山的血。” 她苍老的声音像钝刀磨砂,“今日给你,便是告诉天地——从今往后,你族之仇即我沈如兰之仇。”

  小九的尾巴“嘭”地炸出衣摆,妖力失控地掀起一阵旋风。麦芽糖纸在包厢里飞舞,有几张贴到了南嘉脸上。

  “曾奶奶这不行!这是谢家……”

  “闭嘴。” 老太太一拐杖敲在他小腿上,“当年你族婆婆为护我和老爷,硬接阴阳师三箭——今日莫说一块玉,便是要老身这把骨头去填阵眼,我也去得!”

  南嘉默默掏出手帕,给吓呆的小九擦鼻血。

  老太太突然变戏法似的摸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琥珀色的松子糖。她恶狠狠咬碎一块,含糊道:

  “张嘴。”

  小九下意识服从,嘴里立刻被塞进满口甜香。糖块里竟裹着朱砂馅,舌尖一压便漫开铁锈味的暖流——是掺了心头血的誓糖。

  “记着,以后我给你的糖,必须当场吃干净。” 她眯着眼冷笑,“若敢像卿儿小时候那样藏枕头底下招蚂蚁,仔细你的皮!”

  南嘉突然举手:“那个……我能也来一块吗?”

  火车穿过隧道时,三人头碰头组成临时作战会议:

  曾奶奶(拍出《故宫文物南迁密录》):

  “当年抢文物的和杀狐狸的,是同一批人——鬼子菊*宗阴阳**,现伪装成‘东亚文化研究会’。”

  南嘉(调出空间商城武器页):

  “他们近年偷运文物用的‘青木丸’货轮,下月停靠津港。”

  小九(尾巴尖蘸茶水画地图):

  “潭柘寺银杏树下埋着族婆婆的狐火,可破他们护身结界!”

  老太太突然揪住狐狸耳朵:“先说好,行动前给我做够三盒松子糖!”

  广播响起“前方到站北市”时,小九正用爪子给曾奶奶捶肩。窗外掠过熟悉的灰墙,南嘉突然指着月台:

  一个白发苍苍的军人站得笔直,手里捧着碗早已凉透的三虾面。

  曾奶奶的手骤然攥紧窗框,指甲掐进木纹。小九悄悄把妖力输进她经脉,听见老人咬牙切齿的嘀咕:

  “孽障……面都坨了也敢拿来献宝!”

  可她的眼泪,却砸在了那本被攥皱的密录上,洇湿了“菊**宗”三个字。

  (车未停稳,谢爷爷已扑到窗前。他军装胸前别着的,正是1937年母亲送他的那枚褪色银杏叶书签。)

  火车缓缓停靠北京站,蒸汽弥漫间,车门“哗啦”一声拉开——

  沈如兰站在车门口,银发一丝不苟地绾着,墨绿色旗袍在晨光中泛着旧时光的暗纹。她的背挺得笔直,仿佛仍是当年那个站在苏州老宅前送子的沈家大小姐。

  站台上,谢卿——如今的谢爷爷,军装笔挺,却在看清母亲面容的瞬间,膝盖重重砸在了水泥地上。

  “娘……”

  这一声,像是把四十多年的时光都碾碎了。

  紧接着——

  “噗通!” 谢爸爸跪下了。

  “噗通!” 谢妈妈跪下了。

  “噗通!” 谢小叔抱着卫国,跪下了。

  “噗通!” 谢琦抱着念安,单膝点地。

  连懵懂的卫国都学着大人,“啪叽”趴在了地上。

  老太太拄着拐杖,一步步走到谢爷爷面前。拐杖尖“咚”地戳在他肩头:

  “谢卿,你出息了。” 她冷笑,“当年教你男儿膝下有黄金,你倒好,给我跪出个连队来?”

  谢爷爷的眼泪砸在军裤上,却咧嘴笑了:“娘打得好……再打两下?”

  曾奶奶的拐杖突然转向,指着谢琦怀里的念安:“这丫头像你,脑门大。” 又戳戳趴着的卫国,“这小崽子像他娘,俊。”

  全家憋笑憋得发抖。

  谢爷爷手忙脚乱捧起面碗:“娘,您最爱吃的……”

  面早已坨成一块,虾脑凝固成暗红色疙瘩。老太太接过来,直接扣在儿子头上:

  “四十三年就学会煮这玩意?”

  小九突然从后面探出头:“曾奶奶,其实爷爷天天练,今天紧张才……”

  “闭嘴!” 祖孙俩同时吼他。

  军区派来的吉普车队前,谢爷爷亲自给母亲开车门。老太太却转身拎起小九的耳朵:

  “小狐狸,你坐我边上——刚才那朱砂糖的账还没算完!”

  车队驶过长安街时,曾奶奶突然摇下车窗。秋风吹乱她的银发,也送来她的一句低语:

  “卿儿,故宫的琉璃瓦……怎么少了那么多?”

  谢爷爷握紧母亲的手:“娘,我们正一片片找回来。”

  (后视镜里,南嘉看到小九的尾巴悄悄缠上老太太的手腕,像某种无声的誓约。)

  卫国摇摇晃晃地站在曾奶奶面前,小手张开,乌溜溜的眼睛直直望着她,嘴里含糊地喊着:“抱……抱!”

  老太太愣了一下,低头看着这个软乎乎的小团子——他眉眼像极了谢卿小时候,却又多了几分谢琦的英气。她缓缓弯下腰,手臂穿过孩子的腋下,将他稳稳抱起。

  “哎哟,沉了。” 她轻声嘀咕,却忍不住用脸颊蹭了蹭卫国的额头。

  就在这时,念安突然一把抱住她的腿,小短腿努力往上蹬,试图攀上来。曾奶奶刚想弯腰去扶,念安已经灵巧地爬到她膝上,小手一伸——

  一颗松子糖,被塞进了老太太嘴里。

  糖一入口,熟悉的甜香便在舌尖漫开——松子的焦香、蜂蜜的醇厚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桂花气息。

  老太太僵住了。

 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——

  苏州沈家的大院里,爹爹下朝回来,袖子里总揣着采芝斋的松子糖,悄悄塞给她:“兰儿,莫让你娘瞧见。”

  后来嫁入谢家,老爷知道她嗜甜,特意从苏州请了老师傅来京,就为让她吃上家乡味。

  再后来……战火纷飞,流离失所,糖成了奢侈品,甜成了记忆里的东西。

  她低头看着念安,小丫头正眨巴着眼睛,手里还攥着另一颗糖,似乎不明白曾奶奶为什么不动了。

  “八十二年了……” 老太太喃喃道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念安的头发,“卿卿找到了,孙子也有了,孙子都当爷爷了……”

  她的目光扫过满屋子的人——谢卿白发苍苍却腰背挺直,谢琦抱着卫国笑得温柔,南嘉正给小九擦脸上沾的面粉,谢妈妈和宋妈妈在厨房忙碌,锅铲声混着饭菜香飘进来。

  可唯独少了那个人。

  “老爷……” 她轻声呢喃,“你怎么还不回来?”

  房间里突然安静下来。谢爷爷红着眼眶上前,握住母亲的手:“娘,爹他……”

  老太太却摆摆手,打断了他。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绣着兰花的旧帕子,轻轻擦了擦念安沾了糖渍的小脸。

  “这小丫头,倒像我小时候。” 她忽然笑了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,“糖藏哪儿了?再给曾奶奶一颗。”

  念安咯咯笑着,从兜里又掏出一颗,这次塞进了自己嘴里。

  当晚,谢家祠堂的灯亮到很晚。

  曾奶奶坐在太师椅上,怀里抱着熟睡的念安,面前摊着那本《文物南迁密录》。谢爷爷跪坐在一旁,小心翼翼地给母亲泡茶。

  “卿儿。” 老太太突然开口,“明儿个,带我去看看你爹。”

  谢爷爷的手一抖,茶水洒在案几上。

  “好。” 他声音沙哑,“潭柘寺后山的银杏……爹最
  http://www.hlys.cc/47291/226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