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初三就摸清了你们的布防...

  那时你们夜间仅有两轮巡逻...

  那些哨兵走到半道就折返...

  整条河岸根本无人彻底巡视...

  “因此我军渡河,唯一需要克服的只有士卒心理障碍,其他方面毫无压力。”

  徐荣闻言愣怔。

  这确实是那帮人的行事风格——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曹操真敢南下送死,更何况其他人?自然更懒得白费力气布防。

  “可既然初六就已渡河,为何不当日奇袭孟津关,反而要再等三天?”徐荣血迹斑斑的脸上浮现困惑。

  曹操上前搀扶起倒在血泊中的敌将,从容解释道:

  “为的是将孟津关守军一网打尽,不留活口。”

  “这三天就是用来强化你们敌军未渡的错觉。”

  “直到让你们彻底遗忘背后的威胁。”

  “为确保万无一失——”

  “我亲自来当这个吸引火力的活靶子。”

  “同时为加速瓦解你们的士气......”

  “必须由我率部强渡,形成前后夹击之势。”

  “至于顶着箭雨也要渡河?”

  “当时你一定觉得我疯了吧?”曹操自嘲地扯了扯嘴角。

  徐荣俯视着矮自己一头的曹操,沉默颔首。此刻他心底竟生出几分钦佩——身为主帅却敢冲锋陷阵,这般悍勇倒有几分董卓年轻时的影子。

  “这些都是你的谋划吧?”徐荣突然转头怒视端坐席间的陈渡,“从斩华雄到取汜水关,皆是出自你手?”

  陈渡恍若未闻,只默默切下一块烤鹿肉递给身后赵云。

  接肉的年轻武将瞳孔 ** 。这几 ** 与年纪相仿的陈渡相处融洽,却不知今夜大胜竟是对方手笔——更不知斩华雄、破汜水等传奇战役背后都有这位同袍的影子。

  .........

  旭日初升。

  初来乍到的赵云尚无正式军职,自然接触不到核心军务。直到今日才知曹操要亲自率军强渡——而陈渡给他的任务竟是护持主帅周全。

  这个安排让赵云震惊不已。

  倒非畏死,而是......护卫主帅这等重任,向来非心腹不能胜任。

  初到营中,曹孟德与陈渡便对他推心置腹,这份厚重情义令子龙心潮澎湃。

  常山儿郎以命相报,银枪舞若游龙,为孟德挡下漫天箭雨。

  西凉箭阵发动之际,他本欲以身作盾,却被主公抬手制止。

  但闻鼓声如雷,曹操头也不抬道:

  兵者诡道,若主帅不敢亲冒矢石,将士谁愿效死?

  本初要让三军知晓,曹某项上头颅就悬在此处!

  主帅不惧死,儿郎岂畏战?

  何况太阿说过。

  有子龙在,天塌不下来。

  前番言语已令赵云热血沸腾,末句入耳更似惊雷贯顶。

  铁骨铮铮的汉子竟红了眼眶,当即单膝跪地认主。

  虽不解这份知遇从何而来,却知必须以死相报。

  士为知己,九死无悔。

  军师,华雄首级、汜水大捷当真都是您的手笔?

  少年郎终究按捺不住好奇,举着烤肉瞠目结舌。

  陈渡颔首莞尔,转身时衣袂翻飞。

  要杀要剐,悉听尊便。徐荣梗着脖子喝道。

  曹操却转到背后解开绳索,叹道:徐将军忠义可嘉,操实不忍加害。

  徐荣眼中交织着复杂神色,冷笑道:董相于我恩重如山,休想让我背叛!

  他心知肚明,曹营留他性命必有所图。

  若立即改弦更张,岂不显得方才的忠烈姿态太过做作?

  恩情?陈渡轻抚倚天剑走近,你可知百姓如何评价这份?

  见众人目光灼灼,徐荣朝洛阳方向抱拳:知遇之恩,万死难报!

  那你可曾...陈渡剑尖轻点地面,

  亲手种过一粒粟?织过一寸布?盖过一间屋?

  休要聒噪!徐荣怒目圆睁,要杀便杀,何必折辱!

  “这些都没有吧?”陈渡冷声道。

  “那我倒要问问,你腹中的米粮,身上的绫罗,头顶的屋檐。”

  “哪一样不是黎民百姓的血汗?”

  “若无这些,你岂能苟活至今?”

  “若无这些,你又拿什么来报答董卓的知遇之恩?”

  “百姓于你,恩重如山!”

  “你口口声声说提携之恩当以死相报。”

  “那么这衣食住行之恩,你又该如何偿还?”

  徐荣被问得哑口无言,随即又冷笑道:“这些都是相国赏赐,与那些贱民何干!”

  陈渡攥紧拳头,沉默数息。

  “好一个忘恩负义之徒。”

  “昔日齐宣王问孟子:商汤放桀,武王伐纣,臣弑君可乎?”

  “孟子答:只闻诛 ** 纣,未闻弑君。”

  “董卓欺天罔地,祸乱朝纲,致使生灵涂炭。”

  “其暴虐暂且不论。”

  “但说这劫掠百姓,强迁长安之恶行——”

  “我在邙山之上,终日听闻哀嚎不绝。”

  “从邙山到函谷,尸骸遍地二百余里。”

  “老弱妇孺或被铁蹄践踏,或遭人群踩踏,肝脑涂地。”

  “瀍水洛河浮尸堆积,竟至断流。”

  “更有甚者,易子而食。”

  “我曾见一老妇烹煮死婴,边哭边泣。”

  “有人说:若我不食人,人必食我。”

  “此情此景——”

  “目不忍睹,耳不忍闻。”

  “董卓之恶,较诸桀纣犹有过之!”

  “而你竟大言不惭自诩忠义。”

  “助纣为虐却浑然不觉,残害苍生仍不知悔改。”

  “也配妄谈忠义二字?”

  “你的忠义一文不值!”

  “既然你执意要报董卓之恩——”

  陈渡突然冷笑,将佩剑硬塞进徐荣手中。

  “祭酒不可!”

  赵云最先察觉意图,箭步上前阻拦。

  可剑已落入徐荣之手。

  众将皆惊。

  陈渡却抬手制止赵云,睥睨着徐荣:

  “寻死?”

  “你也配?”

  “你算什么东西,也配在这里惺惺作态?!”

  “剑在你手里,既没胆量杀我,也不敢自我了断。”

  “装什么忠肝义胆?!”

  陈渡目光凌厉,猛然夺过徐荣掌中长剑,锋刃直抵其咽喉。

  徐荣紧闭双眼,面容涨得通红,却未作丝毫挣扎。

  陈渡字字诛心——他贪生畏死,这副忠义面孔不过是层画皮。

  半生都在效仿古之名将,可死亡临头时,终究原形毕露。

  此刻他既渴望陈渡给个痛快,又惧怕那柄剑真的斩落。

  陈渡收剑入鞘,转交给赵云。

  “你以为还有退路可选?”

  “若放你向董卓禀报,说孟津关再度失守——”

  “你觉得李儒会给你第二次机会?”

  “想活命,唯有一条路。”

  “与我们合作,就当今日无事发生。”

  “将来史册上好歹能落个拨乱反正的美名。”

  “若不肯配合也无妨。”

  “我们大可退回河北,将那两千西凉俘虏尽数坑杀。”

  “别妄想事后会被重用。”

  “事成之日,任你去留。”

  “辽东公孙度不是你举荐给董卓的?大可去投奔他。”

  “雒阳的巡查将至,你好生掂量。”

  徐荣面如死灰,沉默垂首。

  所有戏码都已演不下去。

  陈渡的直白令他难堪——既要利用他,又不肯给半分颜面。

  但那条生路确实摆在眼前。

  陈渡令人将徐荣押入牢中,却留了柄 ** 给他。

  一个时辰后,徐荣整装出迎雒阳骑兵。

  “禀相国,孟津关无虞。”

  “不过是曹军虚晃一枪罢了。”

  徐荣未敢作祟。

  待董卓的巡骑离去,曹军将士终得卸甲休憩。

  关城之上,曹操与众将仍在议事。

  虽以茶代酒相庆,但人人皆知——

  夺取孟津关仅是序幕,真正的恶战尚未开始。

  “若无先生妙计,焉能再取孟津?”曹操抚掌大笑,

  “待诛灭 ** ,定当与诸君痛饮三日!”

  陈渡执礼谦道:“此乃效仿韩信旧策。”

  “晚辈不过拾人牙慧,岂敢居功。”

  若非主公身先士卒,提振军心,又震慑了孟津关守将徐荣及其三千兵卒,

  我军岂能如此顺利攻下孟津?

  曹操与陈渡二人相互推让功绩。

  帐内众将对这两位统帅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。

  赵云率先发问:军师,为何斩杀李蒙却留下徐荣?

  这个疑问同样萦绕在众人心头。

  曹纯附和道:是,那李蒙看似贪生怕死,不是更好掌控吗?

  陈渡轻摇羽扇解释道:李蒙受李儒派遣监视徐荣,必是董卓心腹。

  此等人物怎会轻易归顺?他佯装怯懦,不过是想伺机向董卓通风报信。

  故李蒙非杀不可。

  至于徐荣,陈渡嘴角泛起冷笑,这种标榜忠义之徒最是贪生。

  连失两关,他若回董卓处也是死路一条。

  为求活命,除了配合我们别无选择。

  我递剑时,他既不敢反抗也不敢自尽,已然暴露本性。

  所谓忠义,在性命面前不值一提。

  众将闻言豁然开朗,想到徐荣如今唯命是从的模样,纷纷击节赞叹。

  三月初十,孟津关风平浪静。

  白日里洛阳方面例行巡查两次。

  入夜后巡查次数突然增至四次,却仍未察觉异常。

  曹军浮桥依然飘荡在黄河北岸,看似随时会被激流冲散。

  谁也看不出这竟是渡河的关键。

  当夜,确认徐荣不敢妄动后,

  曹操召集众将士于关隘隐蔽军帐。

  陈渡展开地形图,又命人取来沙袋清水。

  他亲手制作了微型木雕兵俑与数十面战旗。

  众人面面相觑,不知军师此举用意何在。

  (

  一个时辰后。

  众人皆是一副惊愕神色,目瞪口呆地在大帐周围来回踱步,细细观摩陈渡的惊世之作。

  陈渡花费整整一个时辰,终于将邙山一带的雒阳地形,以沙盘的方式分毫不差地还原出来。

  曹操凝视这宛如精工雕琢的沙盘,恍若梦境,连连赞叹。

  “建武八年,光武皇帝征讨天水、武都。”

  “伏波将军马援,曾堆米为山,描绘陇右地势。”

  “光武皇帝因此感叹‘敌寇尽在朕眼中’,终定陇右。”

  “如今太玄以沙塑山,以绳刻河,又以小小木人排兵布阵,旗帜标识敌我。”

  “朕亦不得不如光武皇帝般说上一句——敌寇皆在目中矣!”

  曹操一边夸赞陈渡,一边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广博的学识与惊人的记性。

  这般技艺,连曹操也只是耳闻,未曾亲见。

  制作沙盘并非难事,难的是一丝不差地记下地形。

  记下地形也不是最难的,更难的是如何将脑中的构想,以手为笔,化为具体的山川河流。

  甚至能堆砌出来已属不易。

  而陈渡竟声称此乃等比例制成!

  更向他们解释何为“比例尺”。

  这让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陈渡在军事上的超凡才能。

  也让他再度感慨:读书是一回事,能将所 ** 用于实际,又是另一回事。

  常言道:知一合一,知行合一。

  岂非正应了“知易行难”之说?

  他熟读《汉书》,岂会不知沙盘之事?

  可知道归知道,这段记忆从未在心中闪现。

  他也从未想过,竟能将沙盘用于战场之上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8144/20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