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蜀中孤臣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成都皇宫,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。

  姜维风尘仆仆地跪在殿中,铠甲上还带着征尘,而四周投来的目光却多是冰冷与责难。

  “大将军此次北伐,动用兵马数万,耗费粮草无数,结果寸土未得,损兵折将而归。敢问大将军,如何向朝廷交代?”光禄大夫谯周率先发难,声音虽缓,却字字诛心。

  话音未落,尚书令陈祗立即接上:“出征前,大将军便曾立下军令状,称必取雍凉。如今不仅无功而返,更折损将士逾万。长此以往,我大汉国力何以支撑?”

 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,众多官员交头接耳,目光中满是质疑与不满。

  站在武将行列中的廖化等人面露愤慨,却难以辩驳。

  姜维抬起头,目光扫过龙椅上面露倦容的刘禅,又看了看站在刘禅身侧、面带得色的宦官黄皓,心中一片冰凉。

  他深吸一口气,沉声道:“臣,无话可说。此次北伐失利,皆臣之过,请陛下治罪。”

  刘禅揉了揉额角,语气疲惫:“大将军屡次北伐,确实劳民伤财。然念在你一片忠心,又是相国弟子...”他顿了顿,看向黄皓,“黄常侍以为该如何处置?”

  黄皓躬身道:“陛下,按律当免去大将军之职。然北伐之事还需仰赖姜将军,不若贬为后将军,仍领军事,以观后效。”

  这明显是黄皓一派的算计,既削弱姜维的官职,又让他继续承担北伐重任,可谓进退两难。

  殿内不少官员面露不满,却无人敢出声反对。

  刘禅点头:“便依黄常侍所言。姜维,你可知罪?”

  姜维叩首:“臣领罪,谢陛下不杀之恩。”

  这一刻,他感觉到满朝文武的目光如同针扎般刺在背上。

  那些曾经支持北伐的将领们低头不语,而那些一向反对北伐的文臣们则面带得色。

  退朝的钟声响起,姜维缓缓起身,只觉得双膝沉重。

  走出大殿时,他听见身后传来窃窃私语。

  “屡战屡败,还要继续折腾...”

  “我大汉迟早要亡在这些穷兵黩武之辈手中...”

  “还不如早日...”

  他没有回头,只是默默走出宫门。

  阳光刺眼,他却感觉浑身冰冷。

  回到成都的府邸,姜维卸去铠甲,独自坐在书房中。

  案几上还摊开着北伐前绘制的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行军路线和战略要地。

  如今看来,这一切都成了讽刺。

  “为何...为何会如此...”他喃喃自语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地图上标注的祁山位置。

  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年来的一幕幕:五丈原上丞相临终前的嘱托,还有这些年来一次次率军出祁山、越山岭的艰辛...

  “丞相,维辜负了您的期望啊...”他闭上双眼,两行清泪顺着饱经风霜的面颊滑落。

  良久,他睁开眼,开始认真思考蜀汉的未来。

  如今朝中,还有谁能继承北伐大业?

  诸葛瞻?丞相之子,现任羽林中郎将,忠心可鉴,却从未经历战阵。上次朝会时,他连基本的军阵变化都说不出个所以然,如何能统帅三军?

  廖化?老将军年事已高,比自己还要年长几岁,近年来已经多次称病不出。即便有心,也无力承担如此重任。

  阎宇?此人在军中确实有些声望,但与黄皓过从甚密。上次北伐,正是他在后方拖延粮草,致使前线功败垂成。若是让他掌权,恐怕...

  还有其他几位将领,不是才能不足,就是威望不够,或是心怀异志。

  姜维越想越是心寒,偌大一个蜀汉,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。

  更可怕的是,朝中以谯周为首的一批官员,已经开始公开鼓吹投降论调。

  说什么“天意已定”、“顺应时势”,分明是要将先帝和丞相毕生心血拱手让人。

  “难道大汉气数真的将尽?”这个念头一出现,姜维就感到一阵心悸。

  就在这时,他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向了那个近来声名鹊起的魏国将领——成济。

  自从洛阳事变的消息传到成都,姜维就开始密切关注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将领。

  他派人搜集所有关于成济的情报,越是了解,就越是震惊。

  此人在司马昭权倾朝野之时,能够隐忍不发;在曹髦决意起事时,又能果断反水,一击致命。

  随后肃清洛阳、守潼关、破司马望,每一步都环环相扣,显示出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胆识。

  更难得的是,此人立下如此大功,却不居功自傲,反而懂得自污以安君心。

  这份智慧,远非常人可比。

  “以三万破十万...”姜维喃喃自语,脑海中想象着潼关那场决定性的战役。

  若是自己处在成济的位置,能否做得更好?

  答案是令人沮丧的。

  这些年来,他多次以优势兵力北伐,虽然多有胜绩,但这些都是小胜,没有决定性的大胜。

  成济却能在劣势中扭转乾坤,这份军事才能,确实令人叹服。

  最让姜维感慨的,是成济对曹魏的忠诚。

  在曹髦还是傀儡皇帝时,他就敢赌上自己的一切,助皇帝诛杀权臣。

  这份忠勇,古今罕有。

  “为何...为何这等良将,却生在曹魏?”姜维不禁仰天长叹。

  他想起先帝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想起关张赵等将当年的英姿,想起丞相在《出师表》中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誓言...曾经人才辈出的蜀汉,如今却陷入了人才凋零的窘境。

  窗外,夕阳西下,将书房映照得一片昏黄。

  姜维站起身,走到墙边悬挂的蜀汉疆域图前。

  益州、汉中、南中...这就是如今蜀汉的全部疆土了。

  “先帝、丞相,维恐怕...恐怕难以完成你们的重托了。”他轻声说道,声音中充满了无力感。

  他知道,以蜀汉目前的国力,最多再支撑一两次大规模北伐。

  若是再不能成功,恐怕就连自保都成问题。

  朝中那些投降派的声音,只会越来越大。

  更让他忧心的是,后主刘禅显然更愿意听信黄皓等人的谗言,对北伐之事日益冷淡。

  长此以往,只怕...

  “不!只要我姜维还有一口气在,就绝不会放弃!”他突然挺直腰杆,眼中重新燃起火焰。

  然而,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时,那股无力感又涌上心头。

  没有合适的接班人,没有稳定的朝局支持,没有充足的粮草补给...这一切都如同沉重的枷锁,让他难以施展。

  夜幕降临,书房内没有点灯。

  姜维独自坐在黑暗中,思绪万千。

  他想起了年轻时在魏国为将的日子,想起了投奔蜀汉时诸葛亮的殷切期望,想起了这些年来一次次兵出祁山的艰辛...

  “丞相,您告诉维要‘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’。维一直铭记在心,可是...”他闭上双眼。

  “维真的已经尽力了。”

  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,已是三更时分。

  姜维缓缓站起身,点亮油灯,开始研墨。

  他要在还能动笔的时候,将自己这些年的用兵心得、对魏国军情的了解、对蜀汉防务的建议,全部记录下来。

  或许有朝一日,这些文字能够帮助后来人继续守护这个他倾尽一生心血的国家。

  “成济...若是有来生,真希望能与你这样的良将并肩作战,共同匡扶汉室...”他轻叹一声,提笔开始书写。

  夜色深沉,成都城中万籁俱寂。

  只有姜维书房的那盏孤灯,一直亮到天明。

  在这个注定无法完成梦想的夜晚,蜀汉的最后一位北伐者,正在用笔墨完成他最后的坚守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8919/63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