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5章 惊涛裂岸 金鳞耀空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泰昌二十五年,秋。

  帝国的意志化作跨越山海的力量,如同精准的钟摆,在辽阔的疆域与无垠的海洋间震荡。新大陆的烽火、北疆的铁蹄、九州的文脉,以及朝堂的博弈,共同谱写着这个时代最激昂的乐章。

  太平洋东岸,金山堡外海,风急浪高。王承恩派出的特遣舰队,以两艘新下水的“镇远级”二级战列舰为核心,辅以四艘大型福船和若干辅助舰只,终于赶在西班牙人发动总攻前,如同神兵天降,抵达战场。

  西班牙驻新大陆总督并未将这支“东方舰队”放在眼里,在他看来,这些船只虽然庞大,但设计落后,绝非他麾下历经欧陆海战洗礼的盖伦战舰的对手。他亲率四艘主力盖伦船和数艘武装商船,排成传统的战列线,意图凭借侧舷火炮的数量和射速优势,一举摧毁大明舰队。

  然而,接战之初,西班牙人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大明舰队并未试图靠近进行他们预想中的接舷战或火攻,而是巧妙地利用“镇远级”战列舰更加优秀的逆风航行能力,始终保持在西班牙火炮最大射程的边缘游弋。

  “进入射程!目标,敌旗舰!齐射!”大明舰队指挥官冷静下令。

  “镇远号”与“定远号”庞大的侧舷炮窗依次喷吐出炽烈的火焰和浓烟!数十枚沉重的实心铁球,带着远超西班牙人预料的初速和精度,呼啸着砸向西班牙旗舰!

  一轮齐射,便有数枚炮弹准确命中!木质船体在重击下发出令人牙酸的碎裂声,桅杆摇曳,碎片横飞!西班牙人试图还击,但他们发现,己方的炮弹大多落在了大明战舰前方的海面上,激起徒劳的水柱。

  “这不可能!他们的火炮射程为何如此之远?!”西班牙旗舰船长惊恐地看着远处那两艘如同海上堡垒的巨舰,它们正从容不迫地调整着方向,准备进行第二轮更加精准的射击。

  大明舰队充分利用了射程优势,如同耐心的猎人,不断用精准的炮火削弱着对手。西班牙舰队试图冲锋拉近距离,却总被明军灵活的走位和持续的火力压制。海战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,西班牙旗舰重伤,两艘盖伦船失去战斗力,余下的船只见势不妙,不得不升起信号旗,仓皇脱离战场,向着北方他们的据点撤退。

  金山堡之围遂解。岸上的明军与移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。此战,大明水师以先进的舰炮技术和灵活的战术,首次在与西方一流海军强国的正面交锋中取得胜利,虽然未能全歼敌舰,但极大地震慑了西班牙人,扞卫了帝国在新大陆的立足点,也为后续的谈判与对峙,赢得了宝贵的筹码。

  几乎与金山堡海战同时,北疆的“猎杀队”根据反向侦查获得的线索,锁定了一处位于叶尼塞河支流深处、由罗刹人秘密扶持的蒙古叛部巢穴。朱由检决定,以此作为检验新编第一镇攻坚能力的试剑石。

  是役,新军并未采取传统的围困或强攻。在夜色的掩护下,数门“金鳞炮”被悄无声息地部署在叛部营地外围的高地上。黎明时分,当营地中的叛军和罗刹顾问还在睡梦之中,来自数里之外的精准炮击骤然降临!

  第一轮炮火集中摧毁了营地的木质栅栏和了望塔;第二轮则重点照顾了疑似头领居住的大帐和马厩;第三轮更是以燃烧弹引燃了营地的粮草堆放点。整个营地瞬间陷入火海与混乱,人员死伤惨重,组织体系彻底瘫痪。

  炮火准备结束后,新军的步兵才以疏散队形迅速接近,清剿残敌。遭遇的抵抗微乎其微。战斗在短短一个上午便宣告结束,叛部主力被歼,罗煞顾问被俘,缴获大量物资和与罗刹往来的书信。

  此战,新军将“金鳞炮”的远程打击能力与步兵的突击清剿完美结合,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完胜。朱由检在战报中兴奋地写道:“新军之威,已非昔日边军可比!金鳞所指,摧城拔寨;步卒所向,扫穴犁庭!北疆大局,自此定矣!” 新军的锋芒经过实战淬炼,变得更加锐利而自信。

  金山堡海战的捷报与北疆新军的又一次大胜,几乎同时传回京师,有力地佐证了皇帝“陆海并举”战略的正确性。朝堂之上,此前激烈的“海陆之争”声音顿时偃旗息鼓。

  朱常洛趁热打铁,主持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的军机会议,正式确立了“陆海并重,双轨并行”的帝国长期战略方针。会议决定:

  陆上:以北疆新军为样板,加速九边及京营的现代化改制,重点换装燧发枪与“金鳞炮”,并推广讲武学堂模式,培养新式军官。同时,北疆、西域的铁道及驰道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,由工部统筹,加快进度。

  海上:正式启动“五年造舰计划”,目标是建造至少十艘“镇远级”或更大型的一级战列舰,以及配套的护卫舰、运输船,打造三支能够驰骋大洋的主力舰队,分别部署于北洋(朝鲜、东瀛)、南洋(东南亚)、西洋(印度洋)方向。同时,在金山堡经验基础上,着手规划在新大陆东海岸(根据西班牙俘虏提供的信息)建立第二个海外据点的可能性。

  这一系列决策,意味着大明帝国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,开始全面转向以适应近代化战争和全球争霸的需要。资源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军事科技、重工业(造船、军工)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。

  九州,首次允许日裔参加的童生试,在各方瞩目与暗流中如期举行。考场之外,气氛微妙。有明人士子对此嗤之以鼻,认为与“倭奴”同场竞技有辱斯文;也有开明者持观望态度;而参考的数十名日裔学子,则个个神情紧张而肃穆,他们深知,这不仅关乎个人前程,更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族群的未来。

  放榜之日,结果既在情理之中,又出乎部分人意料。共有三名日裔学子凭借扎实的汉文功底和对经义的准确理解,成功通过童生试,其中一人名次甚至颇为靠前!

  消息传出,在九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成功者的家族欢欣鼓舞,视为无上荣光;更多的日裔家庭看到了切实的希望,督促子弟向学的风气悄然兴起。然而,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。落榜的明人考生中,有人愤愤不平,散布流言,质疑考官徇私;一些保守的明人乡绅则联名上书朱寿镳,认为此举“挤压汉家子弟进身之阶,长此以往,华夷不分,祸乱之源!”

  朱寿镳顶住压力,严格按照章程办事,对三名日裔童生予以公开表彰和奖励,并严厉驳斥了无端指控。他知道,打开这扇门必然会引来风雨,但这是打破隔阂、促进融合必须付出的代价。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,在科举这个古老的舞台上,上演着新的篇章。

  秋日的乾清宫,桂花余香未散。朱常洛看着案头最新的捷报与汇报:金山堡海战扬威,北疆新军再砺锋,朝堂战略已定,九州科举波澜……

 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巨大的寰宇全舆图上。代表着大明力量的红线,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,向着大陆深处与海洋尽头延伸。北疆的钢铁防线,新大陆的海外支点,跨越太平洋的航线,以及九州那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文化土壤……

  “一时的胜负固然可喜,然帝国之基业,在于制度,在于技术,在于人心。”朱常洛低声自语。他提起朱笔,在一份关于设立“帝国皇家科学院”、系统整合格物院各分院资源、并面向全国招收有志青年的奏章上,郑重地批下了一个“准”字。

  技术的革新需要制度保障和人才梯队,文化的融合需要世代之功,而海洋的征服与陆权的巩固,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国力投入与战略耐心。他知道,自己正在为这个帝国铺设的,是一条通往完全不同未来的道路。这条路上有惊涛骇浪,有铁血厮杀,有暗流涌动,也有文明交融的阵痛与希望。

  但他信念坚定,无所畏惧。帝国的巨舰,已然调整好风帆,校准了罗盘,正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与他超越时代的视野,坚定不移地驶向那波澜壮阔的深蓝时代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3836/245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