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龙中文网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第266章 万民夹道送青天 功成返朝沐隆恩
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

第266章 万民夹道送青天 功成返朝沐隆恩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铁腕雷霆,四十昼夜。陈彦以近乎残酷的决绝和高效,将河北道从崩溃的边缘强行拉了回来。随着最后一个重灾区的疫情得到控制,流民初步得到安置,混乱的秩序被强力扭转,整个河北大地,虽然依旧满目疮痍,但终于显露出劫后余生的平静与重建家园的微弱生机。

  洪水退去的土地上,百姓们在新军和当地(被革职留用)官员的组织下,开始清理废墟,整修田埂,疏通沟渠。朝廷后续调拨的种子、农具也陆续运抵,分发给灾民。尽管时节已晚,错过了最佳的春耕,但人们还是抢种下一些生长期较短的作物,期盼着能收获一点口粮,度过接下来的寒冬。官办的粥厂依旧在运行,但已逐渐从施舍稀粥转向以工代赈,鼓励青壮参与修路、筑堤等公共工程,换取粮食,既恢复了生产,也维持了秩序。

  陈彦坐镇信都郡,统筹全局,每日处理着从各州县雪片般飞来的文书,协调物资,处置突发状况,督促重建进度。他消瘦了许多,眼角的皱纹也深了几分,但眼神中的锐气与沉稳,却更胜往昔。

  一个月后,河北的灾后重建工作终于步入正轨。 疫情基本平息,流民得到初步安置,社会秩序稳定,生产生活开始缓慢恢复。虽然距离真正恢复元气还有漫长的路要走,但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。

  是时候回京复命了。

  陈彦下令,除留下五千新军分驻各要地,协助地方维持秩序、防范不测外,自己亲率五千精锐,押解着包括王归之在内的一干重犯,以及厚厚的账册、文书,启程返回洛阳。

  启程之日,信都郡城外,人山人海。

  消息不知如何传开,得知拯救了他们于水火的“陈青天”即将离开,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自发涌来。他们扶老携幼,衣衫虽依旧褴褛,面容虽依旧憔悴,但眼中已有了光亮,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不舍。

  当陈彦一身戎装,骑着战马,在亲卫的簇拥下走出城门时,看到的便是这万头攒动、鸦雀无声却情感涌动的场面。

  “陈青天!”

  “青天大老爷!”

  “谢钦差大人救命之恩!”

 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,顿时,如同山呼海啸般,感激的呼声此起彼伏,许多百姓更是跪倒在地,叩头不止。

  更让陈彦和所有新军将士动容的是,百姓们手中都捧着东西——有的是一只小心翼翼包裹着的、还带着体温的鸡蛋;有的是一小块珍藏许久、舍不得吃的腊肉;有的是一篮刚挖出来的野菜;有的甚至只是一碗清澈的泉水……这是他们在经历浩劫、几乎一无所有之后,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心意。他们涌上前,争抢着要将这些微薄之物塞到将士们手中。

  “军爷,路上吃个鸡蛋……”

  “大人,尝尝俺家的腊肉……”

  “喝口水吧,路上解渴……”

  新军将士们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,看着他们手中那微不足道却重如千钧的“礼物”,许多铁打的汉子,眼眶都红了,纷纷摆手推拒。

  陈彦勒住马头,看着眼前这一幕,鼻尖一酸,强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。他深吸一口气,运足中气,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地对百姓们说道:

  “乡亲们!请起!快快请起!” 他挥手示意大家起身,“本官奉旨赈灾,分所应当!尔等历经磨难,家园待兴,这些食物,乃是活命之本,尔等自己留下!心意,本官与新军将士们,心领了!”

  然而,百姓们依旧不肯离去,执意要送上心意。

  陈彦心中感动,更觉责任重大。他沉吟片刻,朗声道:“好!既然乡亲们盛情难却,本官便代将士们收下!但是——” 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严肃,“我新军乃王者之师,有铁一般的纪律!不拿百姓一针一线! 今日所赠之物,必须按市价,付与银钱!”

  他转身对随军司马下令:“即刻记录!百姓所赠鸡蛋、肉食、菜蔬等物,一律按市价,不,按略高于市价,折算银钱,当场支付!若有百姓不愿收钱,便以军粮等价交换!绝不能让乡亲们吃亏!”

  “遵命!” 随军司马立刻带人上前,一边登记物品,一边拿出铜钱银两,坚持要付给百姓。

  百姓们见状,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,纷纷推拒:“使不得啊大人!这是俺们的心意!”

  “不要钱!不要钱!”

  “乡亲们!” 陈彦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,“纪律就是纪律! 尔等的心意,比千金还重!但这银钱,必须收下!否则,便是陷我新军于不义!尔等若真感激朝廷,感激将士们,就请收下这钱,好好重建家园,好好活下去!这便是对朝廷,对陛下,对本官,最大的回报!”

  在陈彦的坚持和新军将士的诚恳劝说下,百姓们最终含泪收下了银钱。那一刻,军民鱼水之情,达到了顶点。无数人跪地高呼“万岁”,感激皇恩,也感激这位体恤民情、纪律严明的钦差大臣。

  队伍终于缓缓启程。 百姓们夹道相送,哭声、祝福声、感激声,汇成一片,绵延十数里不绝。陈彦频频回首,向百姓们挥手告别,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沉重。他知道,这暂时的安定,来之不易,而未来的路,依然漫长。

  一路无话,大军顺利返回洛阳。

  紫宸殿上,皇帝赵宸亲自为陈彦举行了隆重的凯旋仪式。

  当陈彦风尘仆仆却英姿勃发地步入大殿,将详细的赈灾奏章、罪证账册以及一应善后安排呈上时,满朝文武,无不肃然起敬。就连一些往日对陈彦年纪轻轻便手握重权有所微词的老臣,此刻也不得不承认,此子确有大才,于国于民,功莫大焉!

  皇帝赵宸仔细翻阅着奏章,看着那触目惊心的灾情描述、贪官罪证,以及陈彦如何力挽狂澜、稳定局势的经过,脸上时而震怒,时而欣慰,时而惊叹。最终,他合上奏章,长长舒了一口气,目光灼灼地看向丹陛下的陈彦。

  “爱卿辛苦了!” 皇帝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激动和赞赏,“河北大灾,形势危殆,若非爱卿临危受命,持雷霆手段,施仁恕之心,挽狂澜于既倒,恐河北早已糜烂,酿成滔天大祸!爱卿此行,平定灾患,活民百万,肃清吏治,震慑宵小,功在社稷,利在千秋! 朕心甚慰!朕心甚慰啊!”

  “陛下洪福齐天,将士用命,百姓拥戴,臣不过尽忠职守,何功之有!” 陈彦躬身谦逊道。

  “爱卿不必过谦!” 皇帝大手一挥,“有功必赏,乃朝廷法度!朕决定,擢升爱卿为镇军大将军,晋爵县侯,增食邑千户!赏黄金万两,锦缎千匹,良田百顷!其余有功将士,一律由兵部核实,论功行赏!”

  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 陈彦跪拜谢恩。

  然而,谢恩之后,陈彦并未起身,而是再次叩首,语气诚恳中带着一丝凝重:“陛下,臣……尚有一事,斗胆启奏,恳请陛下恩准。”

  “哦?爱卿但说无妨。” 皇帝心情正好,和颜悦色道。

  “陛下,河北赈灾期间,局势复杂,用人之际。臣为稳定大局,曾……曾对一批虽有失职、但非罪大恶极,且在后期戴罪立功、协助赈灾颇有苦劳的官员,有过承诺。臣承诺,若他们能尽心竭力,安抚地方,戴罪立功,臣可奏请陛下,饶其性命,从轻发落。此事,臣在奏章中已有提及。如今,灾情已定,臣……恳请陛下,念在其后期确有微劳,能网开一面,免其死罪,允其革职还乡,给一条生路。臣……愿以部分赏赐,为其赎罪!”

  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。有些大臣觉得陈彦太过妇人之仁,有些则觉得他重信守诺,乃君子之风。

  皇帝赵宸闻言,眉头微皱,脸上闪过一丝不悦。他对于这些瞒报灾情、险些酿成大祸的官员,心中甚是恼怒。但看着陈彦那诚恳而坚定的目光,想起他立下的不世之功,以及此举背后可能对安抚河北官场、彰显朝廷仁德的作用,他沉吟良久。

  最终,皇帝轻轻叹了口气,语气略显无奈,却带着决断:“罢了!既然爱卿为他们求情,且他们后期确也出力,朕便准你所奏!死罪可免,活罪难饶!所有涉案官员,一律革职查办,抄没贪墨家产,贬为庶民,永不叙用!爱卿以为如何?”

  陈彦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再次叩首:“陛下圣明!仁德广布!臣代那些罪官,谢陛下不杀之恩!”

  “起来吧。” 皇帝挥挥手,脸上重新露出笑容,“爱卿为国操劳,身心俱疲,且回府好生休养。赏赐之物,朕会命人即刻送至府上。”

  “谢陛下!臣告退!” 陈彦再拜,躬身退出紫宸殿。

  走出皇宫,抬头望着洛阳晴朗的天空,陈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河北之行,终于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。

  但此刻,他只想先回家,好好睡一觉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3875/373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