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章 龙尾陂大捷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hlys.cc
  中和元年(880年)春,为巩固政权、获取粮饷并震慑四方,黄巢委派麾下大将四面出击。尚让作为首席大将,与孟锴、朱温等人分率大军,扫荡关中周边不肯臣服的唐室势力。其中,西线凤翔方向,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。谁控制了凤翔,谁就扼住了关中通往陇右、河西乃至巴蜀的战略通道。

  此时的凤翔节度使,正是郑畋。

  郑畋,字台文,出身于天下名门荥阳郑氏。这是一个自汉末以来便累世高官、书香传世的顶级士族。郑畋自幼浸淫其中,文采斐然,十八岁便高中进士,二十二岁又登书判拔萃科,才华横溢,名动京师,妥妥的人生赢家。他长期在朝廷中枢担任翰林学士、中书舍人等清要之职,深谙典章制度,文笔华美,为皇帝所倚重。乾符六年(879年),因为朝堂党争,郑畋被挤兑出了长安朝堂,皇帝还算是对他照顾有加,被任命为凤翔陇右节度使,不久后又加封同平章事,成为使相,集地方军权与中央相权于一身,地位尊崇。

  广明元年夏,黄巢大军破潼关,僖宗仓皇西逃。车驾行至半路,正好遇到闻讯前来迎驾的凤翔节度使郑畋。郑畋跪伏于道,泣血恳求:“陛下!凤翔城坚粮足,将士可用臣愿率凤翔军民,据城死守,为陛下屏障西陲!请陛下驻跸凤翔,号令天下,共讨国贼!”

  然而,唐僖宗早已被田令孜等宦官糊弄住了,加上溃败的神策军让他吓破了胆,只觉得离长安越远越好。大宦官田令孜更不愿失去对皇帝的控制,极力撺掇皇帝继续西逃,先去兴元,再入蜀地避难。最终,僖宗拒绝了郑畋的请求,但却给予了郑畋极大的授权和期望:“郑爱卿忠勇可嘉!朕即任命爱卿为京城西面诸军行营都统!许你便宜行事,召集诸道兵马,收复京师,匡扶社稷!” 留下这道沉甸甸的诏书和一个几乎是空头的任命后,皇帝车驾继续仓皇向西,奔蜀地而去。

  郑畋手持诏书,望着皇帝远去的烟尘,心中悲凉与责任交织。他深知前途艰险,但士大夫忠君报国的信念支撑着他。他返回凤翔,立刻以“京城西面诸军行营都统”的名义,传檄四方。

 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。长安陷落后,关中地区还有大量被打散的神策军残部以及忠于唐室的散兵游勇,他们群龙无首,彷徨无措。听到凤翔还在朝廷手中,并且由宰相级的重臣郑畋主持大局,纷纷如同找到了主心骨,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凤翔城下。很快,凤翔聚集了数万兵马,声势复振。

  郑畋更是利用其昔日的人脉和声望,以及朝廷大义名分,积极联络周边藩镇。朔方节度使(治灵州)、振武节度使(治单于都护府)、泾原节度使(治泾州)、邠宁节度使(治邠州,又称静难军)等,虽各自心怀盘算,但在郑畋的竭力劝说和“共赴国难”的号召下,大多表示愿意听从调遣,至少是名义上接受了郑畋的指挥。一时间,凤翔俨然成为了大唐在西方的抵抗中心,一面凝聚人心的旗帜。

  然而,危机很快降临。黄巢首席大将尚让,率五万精锐,西征凤翔,目的是踏平这座碍眼的堡垒。

  尚让大军气势汹汹杀来,旌旗蔽日,烟尘滚滚。消息传到凤翔,城内刚刚聚集起来的军队顿时人心惶惶。黄巢军席卷天下的威势犹在耳边,许多将领,尤其是那些新近归附的神策军将领,未战先怯。

 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,巨大的压力和连日的操劳击垮了年过半百的郑畋,他突然一病不起,而且病得十分蹊跷,竟然失语了,无法说话,无法处理军务!

  主帅病重失语,强敌压境,凤翔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。以行军司马李昌言为首的一部分将领,恐惧占据了上风。他们私下密议:“黄巢拥兵百万,势不可挡,我等区区数万乌合之众,岂能抗衡?郑相公又病重如此,凤翔危矣!不如……不如早降,尚可保全富贵性命!”

  于是,他们趁郑畋病重不能视事之机,竟然偷偷以凤翔军的名义,起草了一份言辞谦卑的降书,派人送往尚让军中。

  尚让率领大军正志得意满地向凤翔进发,接到降书,展开一看,不由哈哈大笑:“识时务者为俊杰!郑畋老儿还算明白事理!”他见对方如此“上道”,警惕心大减,便下令大军不必急于攻城,先在凤翔东面的岐山扎下大营,等待凤翔守军正式出降。在他看来,这不过是一场武装游行接收地盘的轻松任务。

  不久,凤翔城内所谓的“投降代表”——李昌言等人派出的使者,来到了尚让的大营。尚让设宴款待,营中一片欢腾,提前庆祝“胜利”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尚让的军乐手奏起了欢快的乐曲。

  然而,就在这本该宾主尽欢的时刻,凤翔来的使者们,听着敌方军营中欢庆的乐曲,想到国家沦丧、君主蒙尘,而自己却在此代表一方节镇向贼寇乞降,巨大的屈辱感和负罪感涌上心头。音乐非但不能助兴,反而如同针扎般刺痛他们的神经。几位使者忍不住悲从中来,竟然放下酒杯,掩面痛哭起来。

  这突如其来的哭声,让热闹的宴会瞬间冷场。尚让及其部将面面相觑,不明所以,心中不免升起一丝疑虑。

  消息很快传回了凤翔节度使府的后宅。病榻上的郑畋,虽口不能言,身不能动,但神智却异常清醒。外界的一切消息,都由绝对忠诚的老仆悄悄传递给他。当他听到将领们私下议降、派出使者、以及此刻宴会上使者因闻乐悲泣的消息时,巨大的愤怒、失望,以及一丝被将士们内心深处尚未泯灭的忠义所激起的感动,如同烈火般在他胸中燃烧!

  也许是极度的情绪刺激冲开了某种郁结,奇迹发生了——卧病多日、无法出声的郑畋,突然猛地从床上坐起,喉咙里发出了嘶哑却清晰的声音:“大唐……还有忠义之士!社稷尚有可为!”

  他老泪纵横,不是因为病痛,而是因为希望重燃。

  郑畋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,必须立刻行动。他不动声色,先是派人前往尚让大营,以极其谦恭的态度对使者失礼表示歉意,并传达信息:“郑相公病体稍愈,正在加紧整理府库账册、军民户籍,不日便将亲率文武,出城迎降大王,请大王稍安勿躁。”

  这番说辞,进一步麻痹了尚让。

  稳住尚让之后,郑畋立刻秘密召集所有尚且忠心的将领和幕僚。他拖着病体,来到众人面前,虽然虚弱,但目光如炬。他痛斥李昌言等人的投降行径,然后“唰”地抽出佩刀,在所有将领震惊的目光中,猛地划破自己的手指,让鲜血滴入酒碗之中!

  “诸位!”郑畋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,“陛下蒙尘,神器蒙羞,正是我辈臣子效死之时!岂可屈膝事贼,苟且偷生?今日郑畋在此,割指立誓,与凤翔共存亡,与黄巢贼势不两立!尔等可愿随我,匡扶社稷,虽死无憾?!”

  鲜血滴入酒中,化作殷红的誓言。所有在场的将领无不被老相公的忠烈之气所感染,想起宴会上同伴的悲泣,想起国仇家恨,顿时热血沸腾,羞愧与勇气一同爆发。他们纷纷拔刀割指,歃血为盟:“愿随相公死战!匡扶社稷!虽死无憾!”

  郑畋当即写下血书表文,派人秘密送往蜀中行在,向皇帝表明心迹。同时,他迅速剥夺了李昌言等人的兵权(或暂时控制起来),全面接管城防。

  接下来,便是军事部署。郑畋判断,尚让军骄狂无备,屯兵岐山,地形开阔,正利于设伏。他仔细研究了凤翔以东的地形,最终选定了龙尾陂这一理想设伏地点。此地道路蜿蜒,两侧丘陵起伏,植被茂密,极易隐藏军队。

  郑畋亲率城中最为精锐的两万神策军,悄无声息地连夜出城,秘密进入龙尾陂预设阵地。他命令士兵人衔枚,马裹蹄,偃旗息鼓,利用地形完美隐藏起来,如同一群等待猎物的猛虎,只等尚让军进入死亡陷阱。

  而尚让,对凤翔城内发生的惊天逆转一无所知,仍在岐山大营中做着兵不血刃接收凤翔的美梦。在等待了几天,接到凤翔“即将出降”的再次保证后,他彻底放松警惕,下令大军拔营,以行军纵队姿态,浩浩荡荡、毫无戒备地向西开进,直奔龙尾陂方向。

  当尚让大军的前锋、中军陆续进入龙尾陂伏击圈时,郑畋站在高处,看准时机,猛地挥下令旗!

  刹那间,战鼓雷鸣,号角震天!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唐军箭如雨下,滚木礌石轰隆隆砸下,紧接着,精锐的神策军将士如同猛虎下山,从四面八方冲杀下来!

  尚让军毫无防备,瞬间被打懵了!队伍被拦腰截断,首尾不能相顾。狭窄的道路上,人马拥挤,自相践踏,死伤无数。尚让本人正在中军,突遭袭击,试图组织抵抗,但军队已乱,命令无法传达。唐军将士怀着血誓的愤怒和保家卫国的决心,战斗力倍增,杀声震天。

  战斗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。尚让的五万大军,在狭窄的龙尾陂谷地中溃不成军。从中午一直杀到傍晚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

  尚让本人,在亲兵的死命保护下,丢盔弃甲,狼狈不堪地杀出一条血路,只身逃出重围。回首望去,带来的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不是被杀就是被俘,或者四散逃入山林。

  这位黄巢麾下的头号大将,自从追随黄巢以来,可谓命运多舛。先是在南方被高骈部将张璘打得狼狈不堪;后来其部属在苏州北遭遇钱镠,损失惨重;如今,又在龙尾陂,被一个病愈的老书生郑畋,用一场完美的埋伏打得几乎仅以身免。数万精锐丧尽,他只身逃回长安,其狼狈与羞愧,可想而知。

  龙尾陂大捷的消息,如同一声春雷,震撼了天下!这是黄巢占领长安后,唐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规模野战胜利,而且是以少胜多,全歼敌军主力!它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仍在观望和抵抗的唐室力量,证明了黄巢军队并非不可战胜。郑畋之名,威震天下,真正成为了大唐在中原以西的擎天柱石。而黄巢政权的西线扩张势头,也被这场惨败狠狠挫断,不得不重新评估西方的威胁。天下大势,因此一战,而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  http://www.hlys.cc/47828/165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hlys.cc。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hlys.cc